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工作专区 > 乡村振兴 > 最新动态

应变有良策 耕种有良法

——一个粮食生产先进村的丰收“密码”

标签:最新动态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李放鸣


黄公村集中培育的中稻秧苗。

黄公村的种粮大户驾驶农机整田。

开栏语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一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一系列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措施。各地积极行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扩大粮食播种面积,通过实施奖补、加强农技服务和农机服务等举措,调动种粮大户的种植积极性;广大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通过实施科学种植,提升和稳定粮食产量。

粮食安全,重中之重。从本期开始,创周刊开设“粮安天下”专栏,聚焦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介绍各地的应变良策和耕种良法,报道各地促进粮食生产的鲜活经验,讲述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种粮故事。

内容提要

土地实行托管和流转,避免耕地撂荒;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良种、科学种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种植规模效益……湖南省攸县宁家坪镇黄公村走出一条粮食稳产高产之路。

■ 李放鸣

初夏时节,湖南省攸县宁家坪镇黄公村的田野里,大片大片的早稻禾苗正沐浴着阳光,茁壮生长。另一边,几名农机手驾驶旋耕机,在水田里翻耕整地,为即将进行的中稻栽插做准备。

黄公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有3803亩耕地、1302户人家,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是攸县的粮食主产村。近年来,该村不但守住了耕地红线,而且实现了粮食高产稳产,多次被上级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村。

黄公村是如何做到粮食高产稳产的?笔者走进这个山村一探究竟。

集中流转,让愿耕者有地可耕

和许多村庄一样,前些年,黄公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许多人无力耕种,经常让耕地闲置,而一些种田能手又苦于耕地太少,一个人种几亩田,效率太低。为了应对农村这一新变局,4年前,黄公村开始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模式改革。

“我们村实行的是农田集中流转。”黄公村村党支部书记吴松岩介绍,村里实行村组耕地集中流转,无力耕种或不愿耕种的农户,把自家的承包地交给村委会代为流转,由村委会与农户统一签订流转合同,再分别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合同,农户每年可获得300~400元/亩的土地租金。“个别农户担心耕地流转后自己没事干,不愿意流转,我们上门做通思想工作,优先安排他们到种植大户那里务工,一年收入也不少。”

“到今年为止,我们村60%的耕地完成了托管和流转。”吴松岩告诉笔者,土地托管和流转,既解决了耕地没人种的问题,避免了耕地撂荒现象的发生,也实现了农田向大户集中转移,让想种地的种植能手有了更多的地可种,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济效益比以前大大提高。

笔者在黄公村看到,每到晴好天气,村里中老年妇女们都会走出家门,到村广场跳广场舞。一位60多岁的妇女说:“以前,一家人一年到头泡在田里,累得腰酸背疼,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大部分人家的农田都交给种粮大户去种了。我们这些老人终于可以享享清福了。”

严格管理,杜绝农田非粮化

如今的黄公村,农田大多成方成块,田野里水渠相通,道路相连,机械耕作十分方便。

以前,黄公村的农田形状不规整,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大型农机下不了田,遇到洪涝或天旱,种植户穷于应付。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建设,提升了农田质量,改善了基础设施。以水利建设为例,先后有3座小型水库、48口骨干山塘和4万多米田间水泥渠道进行了修建和防渗处理。“这些年,我们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做到了旱涝保收。”吴松岩介绍。

近年来,黄公村加强耕地管理,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村里的基本农田都被纳入“攸县移动一张图”统一管理,其动态变化被实时监控。从去年开始,村里实行了田长制,村支部书记担任总田长,各村民小组推选一名种粮大户担任组田长。田长们加强日常巡查和宣传,对基本农田的状况进行监督,做到了丘丘插禾不抛荒。

“这几年,我们像保护自己的饭碗一样保护耕地,村里的耕地撂荒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得到了遏制。”吴松岩说。

推广良种,水稻稳产又提质

“今年我还准备种‘隆两优1146’。这个品种种了两年了,产量达到了600公斤一亩,产出的米质也好,稻谷很好卖。”种粮大户唐一江笑眯眯地说,他在村里承包和流转了160亩农田,每年种的都是优良品种水稻,收成都不错。  

“水稻稳产高产,品种很关键,但每年流行的水稻品种有40多个,农民选择起来困难。”吴松岩介绍,近4年来,在水稻品种选择上,村里根据镇农技站的推荐和种植大户的体验,选出4至5个适合当地种植、抗性好、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提供给农户和水稻种植户选择。

“隆两优1146”属于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2020年开始引入黄公村种植,因其产量高,米质好,村里许多种植户和农户引种。“去年,村民刘新华试种了1亩多的‘隆两优1146’,产粮1050公斤,拔得全村亩产‘吨粮’的头筹。”黄公村主管粮食生产的副书记唐建武介绍。

仅仅高产,未必能增收。近年来,口感好的优质稻米更受消费者欢迎。许多以前主要追求产量的种植户开始改种能产优质大米的优质稻,以提高种植收益。

“如今种田成本越来越高,选择米质更好、更适合种植的品种,可以提高种植收益。”种粮大户刘仲方说,去年,他家种植了160亩“杏香1号”优质稻,虽然产量稍低一点,但因加工出的米质好、米饭口感柔软,稻谷更好销,价格比普通稻谷略高,除去成本,赚了18万元。

科学种植,机械化越来越普及

“现在,耕田、施肥、治虫、防病、收割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今年59岁的刘仲方介绍,他家现有1台大型耕田机、1台收割机、2台盘托机、1台无人机。“耕田机一天可耕田40多亩,收割机一天能收割水稻50多亩,无人机一天能完成撒药治虫300多亩,劳动效率比人工不知强了多少倍。”

最近几年,由于村里实行了耕地集中流转,种植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相关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机械种田在村里越来越普及。村民唐方刚一台耕整机起家,短短几年,水稻种植面积由80亩扩大到110多亩。在农耕季节,他忙完自己家的活儿后,还出动农机为有需要的种植户服务,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采访时,黄公村的大片油菜正进入收割季节。吴松岩告诉笔者,长期种水稻,容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近年,黄公村对部分农田实行“油菜+水稻”轮作,即在冬闲时节种一季油菜,次年夏初油菜收割后再种一季中稻。“稻油轮作”,光油菜籽的纯收入每亩就可有700多元,此外,油菜梗入土,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地力,促进水稻生长,增加粮食产量。

“这片秧田是村里农民合作社集中搞的。”吴松岩指着眼前一大片秧田对笔者说,从去年开始,村里争取到集中育秧补贴项目,实行了集中育秧、统一管理,并落实了水稻品种和相关技术,“集中育秧省工省时,还便于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秧苗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吴松岩告诉笔者,今年,黄公村双季稻复种面积将达到2000亩,中稻面积为2800亩,全村全年水稻种植总面积将达到4800亩,“去年稻谷平均亩产700多公斤,今年估计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吴松岩信心满满地说。

  • 分享:
  • 编辑:李萌     2022-05-20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