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花样盛年

他们如萤火汇成星河映照中华民族

标签:花样盛年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师佳

时代楷模的事迹像炽热的太阳,令人称赞、折服。《时代楷模(2019—2021)》一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感人的事迹,还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深远的社会影响与他们所处时代的风貌。作者在人物建构中突破了“歌功颂德”的传统,在“短焦镜头”与“长焦镜头”之间找到了人物写作的平衡,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心理建设在“短焦镜头”式的书写中被放大、放缓,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在“长焦镜头”式的书写中被激活。

■ 师佳

时代楷模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称谓,他们的事迹像炽热的太阳,令人称赞、折服。然而,越是感人的事迹写作起来越有难度,写作用情不足,事迹容易干瘪,人物形象容易僵化;写作用力过猛,事迹容易“典型化”,反而疏远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如何平缓地走进时代楷模,平静地记录时代楷模身上的事迹,平实地讲述他们背后的故事,成为此类写作的难题与挑战。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组组织编写,花山文艺出版社策划推出的《时代楷模(2019—2021)》的出版,是主题出版突破人物写作传统的一次成功实践。

定格瞬间,挖掘人物内心

人物写作中,通过典型事迹的叙述可以让读者大致了解人物的特征,即“知其然”。然而若想真正走进人物,作者必须从大量事迹中跳出来,分析原因,即“知其所以然”。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代代用种子传播绿色的飞播人、为实现“没有麻风病的世界”的目标长期奔波在偏远山区的医生李桓英、把生命熔铸进新中国核事业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等。他们在追梦路上不甘落后、勇往直前,用毕生精力乃至宝贵生命践行了为国为民的初心。

时代楷模身上感人事迹的出现绝非偶然,做出“利他”的选择虽然有时只需要几秒钟,然而这些“重要时刻”却是他们价值观的定格与写照。为了更好地挖掘人物内心,作者在瞬间与永恒之间进行了感性记录与理性探索。

作者使用了“短焦镜头”式的叙事方式定格瞬间 ,周围的人物与景色在“主角光环”下逐渐虚化,时代楷模的动作、语言在作者笔下被放慢放缓:救落水儿童的王红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两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用“生命托举生命”的拉齐尼·巴依卡“先救孩子”的呼喊依然在耳旁回响;扫雷英雄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的豪言壮语依然铿锵有力;倒在脱贫战线基层干部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时代楷模的事迹令人感动,作者书写感动时并没有沉浸在自我情绪中,也没有刻意博取读者的眼泪。作者通过恰到好处的旁白增加了文章的质感,通过对人物事迹理性地分析提升了文章高度,给读者提供了更多共鸣与思考的空间。

对于人物事迹的分析,作者采用“长焦镜头”式的书写,将他们放置在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党员干部就应该冲到一线”“干净是对党最大的忠诚”“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总要有人站出来,扛下去”“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继续当好生态建设的宣传员、绿化荒山的战斗员、森林树木的护卫员”……他们的铮铮誓言正是时代的声音。

他们之中有深耕山区的乡村教师,也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院士,有奋战在脱贫战线的基层干部,也有退而不休的共和国将军;有深藏功名为民造福的战斗英雄,也有守护一方的人民警察。他们虽然来自各行各业,却有着共同特征:在他们的人生价值坐标上,利他是一种情怀,奉献是一种常态。这个时代会孕育更多像时代楷模一样的人,无数个他们如萤火汇成星河映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关注女性,书写人物力量

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女性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和男性同样的成绩,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然而书中,在写到时代楷模中的女性时,作者没有一味强调性别之分,也没有刻意渲染她们遭遇的困难甚至苦难。

时代楷模张桂梅20多年前经历了人生最灰暗、最艰难的时刻——结婚5年后,丈夫便因病去世。遭遇这样的人生变故后,她离开了熟悉的地方,远去深度贫困的山区华坪女子中学,在超负荷的工作中转移注意力,减轻丧夫之苦。万念俱灰的张桂梅在三尺讲台找到了力量,在大山深处找到了归宿,“为山区女孩儿撑起一片天”成为她的人生追求。在张桂梅身上,我们看到了苦难,更看到了苦难之后张桂梅的转变。这转变中有高尚的追求与不懈的坚持,也有与命运对抗的张力和积极向上的韧劲儿。

作者在书写女性时,并没有一味追求“困难写作”,如何面对困难成为作者的着眼点:时代楷模吴蓉瑾用爱的行动为孩子种下爱的种子,用爱的力量成就教育生长的力量;贺玉凤用坚持换来尊重,以“捡垃圾的小善举”换来“守护家乡的大行动”;李桓英用忘我的工作把“麻风寨”变成幸福村,用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来抵挡岁月漫长。

通过对女性面对困难、处理难题的写作,我们看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易,更看到了女性通过努力克服苦难、重写“社会性别”的可贵。

注重传承,礼赞人物信仰

人物写作,尤其是主题出版中的人物写作,事件的堆积与评价的铺陈在所难免,如何突破这一写作怪圈?作者通过“传承”为寻找时代楷模信仰、礼赞时代楷模信仰提供了路径。

“一片沙,因为一把种子而改变;满眼绿,因为一群英雄而耀眼”,在时代楷模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也看到了传承的伟大: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治沙人以愚公移山精神书写了“人逼沙退”的绿色篇章;“刀尖上的舞者”是一代代飞行教官用“刀尖”磨砺“刀尖”的结果;守护敦煌的几代人远离故土、耗尽韶华,却让眼看就“灰飞烟灭”的“万佛之国”莫高窟起死回生;九十四年赓续红色血脉的“红一连”用生命完成使命,用实际行动吹响中国军人无畏冲锋的嘹亮军号。

在对飞播员张建刚退休前与飞机告别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信念与传承的力量,跟着他不舍,跟着他难过。他不舍的是天上的飞行日子,他难过的是飞播员肩上的使命,他传承下去的是不负人民期待与信任的使命。

《时代楷模(2019—2021)》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感人的事迹,还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深远的社会影响与他们所处时代的风貌。作者在人物建构中突破了“歌功颂德”的传统,在“短焦镜头”与“长焦镜头”之间找到了人物写作的平衡,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心理建设在“短焦镜头”式的书写中被放大、放缓,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在“长焦镜头”式的书写中被激活。

在阅读中,我们被时代楷模感动,亦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点赞!

  • 分享:
  • 编辑:荣飞     2022-05-20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