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情感

穿越隔离焦虑 重构家庭和谐

标签:情感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张萌

■ 张萌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的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疫情期间很多人都遇到了家庭关系的危机:生活环境封闭了,情感浓度降低了,婆媳矛盾激化了,亲子关系要“熔断”……但今天要和大家去发现的是关系中积极的一面,看这些家庭是如何抓住隔离中朝夕相处的契机,重构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幸福?

隔离让久违的幸福感回归

3月10日,家住天津市西青区的袁佳接到社区通知:因疫情,所居住小区实施封控隔离。

袁佳是中学老师,通常早出晚归,丈夫是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女儿正上中学。之前,一家三口每天都各自忙碌——妻子忙于教学、家庭以及女儿的学习辅导;丈夫工作压力大,出差应酬多,一年到头为实现KPI努力拼搏。平时,除了孩子的事,夫妻俩几乎无暇坐下来聊天。他们的婚姻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在不咸不淡的重复状态中延续着。

因为疫情,一家三口比之前多了朝夕相处的时间。闲下来的丈夫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切,原来都是难以想象的奉献。”丈夫对袁佳生出许多敬意。除了主动干家务,他每天还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父女俩想出一些有趣的室内活动项目,全家参与,欢声笑语,家里一改往日的沉寂。

孩子上网课时,袁佳会泡上一壶好茶,夫妻两人一边品茶,一边低声细语地唠嗑。晚上孩子写作业,袁佳和丈夫就会躲在卧室里或追一部电视剧,或一同关注俄乌战况,聊一聊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让袁佳突然有了久违的幸福感。

行为解码:

常有人抱怨,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在经年岁月后,熟稔到失去了曾经的唤醒度和亲密感。

之所以会产生亲密感,是因为彼此内心敞开,心靠得很近。而婚姻生活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从关注心的感受,转移到关注生活中的琐事,久而久之,柴米油盐的日常和孩子成为婚姻的全部,加之相处时间有限,稀释了昔日的亲密感。

疫情之下,家就是安全感的空间。居家隔离中,袁佳夫妇彼此看见、相互陪伴、家务重新分配,让他们有机会调整过去关注的焦点,重新关注对方和自己的内心,调整相处模式,自然亲密感和幸福感就回归了。

重新体察婆婆爱的重量

都说婆媳关系是天下最难处理的关系,是婚姻的一大难题。夏薇的经历让我们对婆媳关系多了一些思考。

家住上海浦东的夏薇和丈夫同在科研机构工作,育有两个孩子,平时夫妻俩课题多,退休的婆婆和公公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帮他们带孩子的责任。

疫情来袭,“很庆幸我有一个爱囤货的婆婆。”夏薇说。在这次长达40多天的隔离中,因为婆婆手中“余粮充足”,才避免了“揭不开锅”的窘迫。眼看着家里菜尽米绝,婆婆把平时存放的各种豆类、杂粮、腐竹、木耳、黄花菜都拿出来,生了两盆豆芽,婆婆并没有因为隔离让“春的味道”缺席。几天后,婆婆用有限的食材为全家做了一顿纯天然的春饼。在朋友圈一片缺粮少菜的叫苦声中,夏薇看着婆婆在面粉里加了杂粮粉,做出各种花样翻新的蔬菜饼、酱香饼、杂粮面、猫耳朵……她觉得婆婆简直太酷了,关键时候会持家是一种超能力。

之前他们下班回家,公公已将上幼儿园的大宝接回,婆婆已备好晚饭。“隔离在家的这些日子,我才觉得婆婆有多操劳,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准备三餐,突然间我好感激婆婆。”于是趁着隔离的日子,夏薇给婆婆公公放假。她动员老公带孩子,自己下厨负责一日三餐。走进厨房她更知婆婆的不易:做饭不光得变着花样,还得讲究荤素搭配,牢记一家大小的忌口和喜好……

“隔离的日子里让我懂得,生活中所有的小事,都藏着婆婆对我们这个家的付出和爱。”夏薇说。

行为解码: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认为,有些儿媳认为婆婆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就会导致婆媳间的矛盾,因为这并不是一次很好的价值交换。这里所说的价值交换,首先是认同婆婆为我们做出的贡献,然后是理解,理解的基础就是我们要看见对方。只有真正地看见别人,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有了理解,彼此才会体谅。

隔离居家,让夏薇有机会看见婆婆的不易和付出,从而对婆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谅。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撑起和睦的是每个人的担当。所有和睦家庭的背后,都是彼此懂得相互理解和体谅。家人之间每一份理解和付出,都是赋予家的营养。一家人,爱对方,就是爱自己。一个家,只要有爱有理解,一切都不是障碍。

深度陪伴,“影子爸爸”高质量回家

很多父母说疫情期间的亲子沟通基本靠吼。居家隔离让距离没了,看孩子总是“这不满意、那不顺眼”,纷纷叫苦连天,亲子关系濒临“熔断”。隔离期间如何消除与孩子的“关系隔离”?看这位爸爸是如何做的。

廖凯是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的工程项目投资总监,常年在外工作。妻子是位能干的全职妈妈,廖凯在家里是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在儿子眼里是位“影子爸爸”。

所住小区突然成了防范区,“抢菜潮”开启,廖凯也加入了“抢菜大军”。“在微信群里货比多家团购、全副武装去小区门口领物资、社区群里牵头组织物资兑换……这么多年,我第一次发现家庭生活的繁杂琐碎,也第一次在家庭生活中刷出存在感”。

隔离期间,廖凯制定了与儿子同步的作息时间,在居家办公的间隙陪儿子一起运动,一起动手“玩”——用杯子、食用油、冰块和筷子和儿子玩让冰块在杯中“跳舞”的小实验,让孩子明白了密度与浮力的关系。当儿子看到神奇的冰块在“跳舞”,兴奋到手舞足蹈。“儿子的一句‘爸爸好棒’,我感觉比签了一个大单都开心”。

疫情让廖凯有机会做一些平时没时间、没机会做的事,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慢下来,用心去陪伴、倾听、欣赏孩子。“正读初一的儿子课业并不轻松,上网课对孩子的学习成果是一种挑战,在这个困难时刻,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克服困难,而不是用问题打败孩子。” 廖凯说。

行为解码:

疫情让父母和孩子不得不长时间待在同一空间中,亲子关系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

俗话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位爸爸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榜样,寓教于乐带动孩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看到孩子的需求,放下手机,放下工作,用心去陪伴孩子,孩子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好。当孩子知道身边有尊重他的人,欣赏他的人,值得学习的人,可以沟通的人,就会构成有效的教育环境,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反过来,孩子真挚的表达也能触动爸爸的心弦,陪伴能够让爸爸们变得柔软起来,也能够提升爸爸的责任感和家庭归属感。

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改善关系的契机。通过上述几个家庭,我们看到,不确定性并非只带来焦虑,也蕴含着转机与希望。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有可以面对这些感觉的空间,每个成员在爱的前提下保持言语上的交流、情感上的连接、行为上的互动,努力迎接每一天,把希望和乐观放进心里。

  • 分享:
  • 编辑:李凌霄     2022-05-09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