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名人之家

开国上将宋时轮之女宋崇实:

父亲留给我们的是朴素低调的人生准则

标签:名人之家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陈姝

家庭小传

宋时轮,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湖南醴陵枫林乡井湾村人。1926年春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许多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院长等职。组织编写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填补了我军军事百科全书的空白,为人民军队建设、国防现代化教育等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宋崇实系宋时轮之女,北京交通大学附中教师,2000年退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虎年春节的第一天,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

在北京一家电影院里,有位老人观影时多次潸然泪下,影片中志愿军战士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激起了在场观众深深的爱国情怀,也引起了她无限感慨,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官兵以钢铁般的意志,用勇敢和智慧,以劣势装备挫败装备优良的美国。这位老人就是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的女儿宋崇实。

回首这场伟大的长津湖之水门桥战役,宋崇实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场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最严寒的日子里,可以说是朝鲜战争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为后来和平谈判争取了主动权。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以勇敢智慧和鲜血生命,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反对霸权、保卫和平的能力和决心。

影片中,宋时轮带着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军车路过鸭绿江边时,他要求司机停车,然后脱帽向长津湖方向深深地鞠躬。“这一幕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看到父亲面对一张战士们行军的照片发呆,后来才知,这是一张朝鲜战争二次战役的照片,那些行军战士都隶属于第九兵团,正穿过朝鲜的长津湖大桥,他们中很多人都长眠在朝鲜的大地上。”回忆湿润了宋崇实的眼眶,与父亲相处的温暖往事涌上心头。

少年宋崇实与父母在青岛。

一心向党为民是父亲一生的信念

1907年9月10日,宋时轮出生在湖南醴陵市井湾村的一个农户家庭,6岁上私塾,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浸润了他的心灵。

“幼年的父亲,不畏权势,爱打抱不平。他看不惯乡里恶霸的儿子仗势欺人,就与他打架……那时候,父亲在小伙伴们的心中成了英雄头领。”说起父亲的革命生涯,宋崇实坦言,父亲的革命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恰恰是这些坎坷才更加坚定了父亲一心向党,一心为民的信念。

父亲经历过三次入党,1927年1月,父亲在黄埔军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遭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被国民党以涉共嫌疑逮捕,在监狱度过了两年。出狱后父亲回到上海、武汉等地寻找党组织无果,又回到家乡醴陵,创建萍醴边区游击队,后来这支游击队被编入黄公略领导的红六军,经人介绍在苏区江西省莲花县第二次入党。第三次是在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期间,他被怀疑是“AB反赤团”,被开除党籍。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经过血与火的考验,组织上恢复了他的党籍。

“这三次入党,说明父亲理想信念坚定,在各党派中,以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因此他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风雨同舟奋斗到底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所以无论任何困境,父亲都坚定地跟党走。”宋崇实说。

说起宋时轮的战争生涯,无论是在抗日时期的破袭战威名扬雁北的“宋支队”,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率领的能攻善守的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以及后来朝鲜战场上家喻户晓的长津湖战役,都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是一个敢于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军事家。

“战争年代,父亲一贯以治军严明著称。和平时期,父亲一心扑在军事建设事业上,以治学严谨著称。”宋崇实回忆,父亲在晚年时,身患多种疾病,咳喘严重,医生劝他多休息。那时他正兼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他恳切地说:“我年龄大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你们还是让我多干些工作吧。”

在生命最后的十年里,宋时轮领导编纂军事百科全书,高质量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重任,为以后军事百科的编纂工作以及中国百科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宋时轮与女儿宋崇实在北京家门口合影。

父母因革命理想走到一起

在宋崇实的印象中,父母亲因革命理想走到一起,他们一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矢志不渝,奋勇拼搏,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为有这样的父母亲感到自豪”。

母亲郑继斯曾是中共广东南方工作委员会地下联络站的一名护士,负责地下党联络工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21岁的郑继斯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为当时苏区的医疗、妇女儿童事业做出了贡献。1940年,在延安与宋时轮相识,并结为伉俪。

“那个年代,父母亲的婚礼朴素简单,在延安的大砭沟窑洞里举行了婚礼,当时父亲送了一把勃朗宁手枪给母亲,告诉她做好自身防卫。”宋崇实笑道,父母亲的感情很融洽,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他们携手走过26年,随着年龄增长,宋崇实越来感受到父母间的感情浓厚。“母亲给父亲做了一套便装,父亲非常喜欢,即使袖口都磨损了,父亲也照样穿着,一直到去世。”

在宋崇实的印象中,母亲勤劳质朴,父亲忙于工作,母亲一个人挑起家里的重任,她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也是尽职尽责。

以名字冀望女儿

“我是在延安出生的,父亲给我取名叫崇实,当时延安正在开展‘实事求是’的整风运动,意为崇尚实事求是。”宋崇实说,这么多年,她对自己的名字有独特的理解,在后来为人处世中,一直保持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作风。

1970年,宋崇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区教书。“对此,我从来没有任何怨言,父亲也经常教导我们高干子女没有任何特权,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去经风雨见世面,做个普通劳动者。”宋崇实当了一辈子老师,很少有人知道她是高干子女,朴素低调是父亲教导她的人生准则。父亲曾经要求姐姐宋志先去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后来姐姐到了东北发生车祸,她的腰受伤住院,才不得不回来。

对于宋崇实来说,与父亲相处的时光,有许多珍贵难忘的回忆。

“记得有一年暑假,父亲带全家人去黄山走访,主要是要了解社会,向工农兵学习,当时我本以为是一同看看黄山美景的,哪里知道,父亲让我们到黄山附近的山区劳动一周,进行调查研究,体验农民劳动。”宋崇实说,虽然当时腰酸背痛,但内心感到充实快乐,那是父亲给她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宋时轮不仅对子女要求严格,他艰苦奋斗、生活简朴的作风给子女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门口有一块荒地,父亲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全家开荒种菜,在经济困难时期,这块荒地种出的菜,缓解了当时的饥饿。

“父亲对我们要求一向很严格,平时在家吃饭不许挑食,碗里的饭菜必须吃干净,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宋崇实受父亲影响,从不讲究吃穿,不张扬家庭出身。曾在解放军4647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两年,后来在中学教了30多年书,积极入党,投身教学改革,关心环境保护,被评为环保教育先进工作者。为让贫困地区孩子能够上学,宋崇实主动参加“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负责供养两名失学儿童上学。

“我虽然没有继承父母的任何财产,但我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好作风。家风是什么,或许就是无声的语言,默默无闻地做好自己的事。”宋崇实笑道。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2-04-25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