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经济女性

她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

——2021新农人中的优秀女性(上)

标签:经济女性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史玉根

▲ 宋丽新(右一)在桃山村红色教育基地向参观者介绍革命烈士事迹。

▲ 贵州省岑巩县苗岭黔菇菌业公司负责人丁德芬在晾晒茶树菇。万再祥/摄

▲ 贵州省黄平县果苗培育大户龙合敏(中)在指导果农疏果。潘胜天/摄

▲ 贵州省岑巩县养蜂大户姚敏和丈夫袁治敏在检查蜂箱。杨俊 杨云/摄

▲ 重庆市南岸区养瑞生态农庄女庄主王瑜兰在采摘百香果。

重庆市荣昌区种植大户张玲玲展示他们生产的大米。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姜泗元。陈菁/摄

编者按

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我们迎来了建党百年华诞;这一年,“十四五”开局,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置身这个非同寻常的年份,新农人群体依然活跃在广阔乡村和众多与农业相关的行业,创周刊重点聚焦报道了一批新农人中的优秀女性。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她们坚守乡村,矢志农业;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她们满怀信心,脚步铿锵,在希望的田野书写新的传奇,为乡村振兴挥洒汗水,奉献才智。

在持续关注中,我们见证了她们的成长,感受着她们炽热的三农情怀。她们的平凡与不平凡,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乡村振兴火热实践。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推进乡村振兴,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千千万万新农人中的优秀女性并没有停止奔跑的脚步,她们继续帮困助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湖南省冷水江市泗元家庭农场场主、“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姜泗元,就是扶贫助农大军中的优秀一员。2013年,这位曾经的“锑老板”“煤老板”,看到家乡土地荒废,村民收入低,毅然返乡再创业,创办生态农场,发展设施农业。她主动参与,在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扶贫车间和种植基地,帮助160余名搬迁户发展种养业,使他们如期脱贫。

2021年,姜泗元与各安置点的种植基地建立了更加规范、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农户的产品。农户的产品越来越多,姜泗元除了在农场的实体店销售,还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进行推介,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她还扩大两个坛子菜生产车间的加工规模,不仅消化掉种植基地一半以上的生鲜农产品,还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还有很多事可做。只要村民肯做,不让土地荒着,我就帮他们,自己受点累无所谓。”姜泗元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一个新农人的助农情怀与担当。

贵州省岑巩县新农人姚敏与残疾人丈夫袁治敏相依相守,共同打拼,通过养殖羊、牛和蜜蜂,实现大幅增收,2018年顺利脱贫。脱贫后,他们继续发展养蜂产业,主动帮助村里的其他残疾人和困难家庭,带动了30多个养蜂户增收致富。

岁末,袁治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和妻子都是共产党员,又受恩于残联和社会的帮扶,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养蜂产业再做大一些,带动更多残疾人家庭和农户共同致富。”

是压力也是动力,不言松懈

在脱贫攻坚期间,一些企业承接地方政府引进的产业扶贫项目,并因此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每年按一定比例给利益联结贫困户、脱贫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分红。对项目承接者来说,每年分红,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2015年,贵州省岑巩县新农人丁德芬和丈夫引进种植茶树菇,创办苗岭黔菇菌业公司。2019年,他们承接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林下茶树菇种植项目。相比公司以前的大棚种植,投入近800万元的林下茶树菇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生产规模更大,生产条件更好,丁德芬在兴奋之余,也深感压力在肩。

“一个月光发工资就要20多万元,每年还要分红,压力确实很大。”这些压力让她不敢有一点儿松懈,因为她知道只有把产品及时销售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企业才能正常运营,有红利可分,农户也才能持续增收。

2021年,丁德芬几乎全身心扑在新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上。继茶树菇干品、茶树菇辣椒酱、茶树菇面条、香菇脆之后,他们又开发出市场上首款开袋即食茶树菇,很受消费者欢迎。这是她“突发奇想”自己研制配方,委托重庆一家食品厂加工的。2021年,她还在抖音平台开设“小丁茶树菇”账号,自己经常出镜拍摄短视频,推介茶树菇产品。

丁德芬告诉记者,公司今年全年出产30万斤茶树菇,总销售额预计达200多万元,不仅保证了员工工资,还可确保56万元的年度效益分红。

贵州省黄平县新农人龙合敏是黔东南州“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2018年,她与丈夫的果苗公司获得了11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项目帮扶资金,随后将他们的精品水果育苗基地扩大到200多亩,每年培育约89万株果苗。为了确保售出的果苗长得好、出好果,从整地、挖窝、定植到生长期管理以及疏花疏果,龙合敏都要到种植户家里跟踪指导,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2021年,她新建了一个100亩的李子基地,既可育苗又可种植,以增加公司的盈利点。

龙合敏向记者介绍,如今,公司承接的扶贫项目已实施4年,除了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还完成了3次年度效益分红。受疫情和天气影响,公司今年的经济效益虽有所减少,但可保证按时给利益联结户分红。“能为贫困户和村民找到一条创收的门路,我感到很欣慰。项目还要运行三年,我们有信心把它做好。”

寻求新突破,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2021年3月,北京桃山月亮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这是继“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之后,合作社获得的第二项全国性荣誉。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刚刚年过半百的宋丽新大受鼓舞。

宋丽新是北京市怀柔区庙城镇桃山村人,从2008年开始在桃山村发展食用菌等种养殖业,随后创办月亮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妇女和困难群众增收致富。2016年,她主动转型升级,打造多功能生态庄园,发展休闲、体验农业,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1800万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庄园经营业绩出现下滑,营业收入比上年减少400万元。

2021年,面对困难和挑战,宋丽新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她联络区里村里的几名老党员,利用建党100周年的契机,积极倡议、推动创建桃山村红色教育基地。没有场地,她腾出自己与丈夫承包经营的面粉加工厂的部分房屋,作为基地展室用房;建设资金不足,她个人投入70多万元。6月,由刘玉林烈士事迹展室、桃山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怀柔妇联“妇女之家”展室等组成的桃山村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桃山村一道红色风景。

“乡村要振兴,光搞种养,远远不够,必须全面发展、融合发展。我是桃山村人,愿意为村庄全面发展和美丽家园建设,做出更多努力和贡献。”宋丽新说,推动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开启红色之旅,可以积累更多人气,引入更多客流,进而带动村里民宿、康养、观光等产业的发展。

从2006年开始,重庆市南岸区新农人王瑜兰就在南岸区长生桥镇广福村承包200多亩地种蔬菜、办生态农庄、经营农家乐,生意红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农庄经济效益大降。为了突围,王瑜兰开始实施酝酿已久的计划——由单纯餐饮和蔬菜种植向农旅融合转型。她重新规划,腾出农庄部分菜地,种植百香果、草莓和桃子、枇杷等经济价值更高的瓜果,提高种植收益,同时吸引游客体验采摘。

经过两年的打造,以前主要种植蔬菜的农业园已升级为集旅游观光和体验学习为一体的瓜果种植基地。2021年,草莓和百香果的收成都不错,弥补了农家乐的部分经营损失。对于未来,王瑜兰充满信心,“农业是需要长期投资的产业,我对未来看好。到2025年,离农业园不远的重庆东站修建完成后,周边的发展环境将更加完善,农业园也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水稻种植历来是一个薄利产业,但新农人蹚出了一条增产提质增收之路。重庆市荣昌区新农人张玲玲和丈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12年,他们返乡创业,种水稻、销大米,至今已有10个年头。这些年,他们一直在为增产增效而努力:提高机械化,种植优质稻、实施稻虾共作,加工销售品牌大米,增加产品附加值。

2021年,张玲玲尝试种植双季稻,以提高耕地产出率。多年来,当地农户已习惯种植单季稻,双季稻能否种好、是否划算,张玲玲也没有把握。他们先用直播方式种了30亩早稻。播种后,张玲玲每隔几天就要到田间察看,直到稻秧一天天返青、长高,她才放下心来。成熟收割后,早稻产量比预期要低。经分析,主要原因是种子撒得过密,影响了水稻的后期生长。下半年,他们改用机插方式,又种植了30亩晚稻,由于秧苗疏密得当,晚稻长势明显好于早稻。

张玲玲告诉记者,如今,晚稻亩产达到了1300斤,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也好。“目前,我们除了与企业、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还与一些社区团购电商平台开展了合作,我们的大米产多少销多少。”


  • 分享:
  • 编辑:肖睿     2022-01-04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