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生活派

热爱+奋斗,助你走出“35岁危机”

标签:生活派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胡杨

  “35岁成功”还是“35岁危机”,不同结果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热爱。如果爱,你就会不断提升自己,迎来职业生涯的新天地。想缓解和克服“35岁危机”,我们需要做好三件事:放平心态,积累优势(技能、经验、人脉等),升级系统思维能力。无论什么时代,也无论什么职业,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努力奋斗就能粉碎“35岁危机”,迎来“35岁成功”,并逐渐走向自己的人生辉煌。

 ■胡杨

 最近,一位在国务院网站求助的45岁程序员把“35岁现象”这一热点又推上了浪尖——“自己精通各种技术体系,却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中年危机的焦虑照进现实,看似偶然事件的背后折射的是赤裸裸的现实问题。

 然而,“35岁现象”真的就是灰暗无光、令人窒息的必然吗?当然不是。“35岁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分水岭。乐观者,总能看到生机;悲观者,无奈承受危机。

 “35岁成功”VS“35岁危机”,区别在于你是否热爱

 我第一次听到“35岁现象”是在7年前,彼时我儿子正面临高考,成绩一般、士气不高的他急需一个人生榜样。

 那时儿子希望大学能学建筑设计,恰好女友的先生是此方面专家。于是,在一个周末,我们两家相约会面聚餐。女友的先生介绍了建筑学方方面面的情况,他还说:“无论男女,能不能成事,基本35岁见分晓。”

 不知道当年儿子对那次恳谈是否心领神会,但我对那句话却一直记忆犹新。就我个人而言,第一本随笔集正是我35岁那年出版的,这对于一个从小就有写作梦想的人来说殊为不易。此后10年,我更是以每年一本书的速度稳步前进,直到“出书”成为魔咒令我焦虑不安,于是决定“放下”。现在回想起来,35岁正是我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其实,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35岁现象”也有一定理论根据。发展心理学通常将20—35岁(或40岁)归为成年早期,35岁属于这一时期的后段,是生理拐点和社会角色拐点叠加的年龄。25岁左右,人的心理发展稳定、智力水平不断上升,而创造性思维在10年左右时间内可以维持巅峰状态。

 试想当你22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打磨,35岁的确是一个出成绩的时刻,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年龄。据2020年的统计,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中,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最年轻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这一结果似乎也印证了“35岁成功”的定律。

 另一项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团队的研究也表明,人的生命周期存在35岁、60岁以及70岁三个衰老明显的转折点,其中35岁是与职场最相关、最有意义的转折点。

 既然是转折点,当然也会喜忧参半。有的人,因为热爱以及孜孜以求的奋斗,迎来了“35岁成功”,从此走向辉煌。当然,这“辉煌”并不意味着职业曲线一直走高,而是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找到自我价值,将职业升华为人生志业。然而也有部分人,因为怠惰或不思进取而江河日下,很多人在35岁左右开始产生职业焦虑感以及身心疲惫感,甚至会有一种被耗竭的无望感。由此看来,35岁的确是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歌手毛不易前几天发了这样一条微博:“职场中的‘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内心深处对于职业的热爱与责任感自发进行的‘熬’;另一种是被动接受的‘熬’,当一份工作不喜欢却还需要加班的时候,就是一种煎熬。在一份工作中可以走多远,往往和自己的热爱与心态密不可分。”在我看来,一个“熬”是工匠精神,一个“熬”是和尚撞钟。

 诚然,“35岁成功”还是“35岁危机”,不同结果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热爱。如果爱,你就会不断提升自己,迎来职业生涯的新天地。

 化危机为生机,越过山丘路就在脚下

 当网上大谈特谈“35岁危机”时,我并没有太关注。然而当“危机”从我那正在读研并忙着找工作的儿子嘴里说出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儿子今年年初开始在腾讯实习,半年后拿到“令人心动的offer”。当我们欢欣鼓舞时,他却犹豫了。我问他“不选”的理由,他说:“35岁必须重新找工作。”后来再度提起时,他索性说:“没准28岁我就被淘汰了!”原来“35岁危机”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已然升级为重磅的“35岁炸弹”。

 我不能说“35岁危机”子虚乌有,但是一些网络媒体放大焦虑,让不少年轻人“谈35岁色变”也不得不警惕。诚然,“35岁现象”是由一系列与35岁相关问题组成的复杂社会现象,但若将“35岁现象”简单理解为“35岁危机(淘汰)”,无疑是片面的,也是一种曲解。

 我曾看到一个网友的留言,“35岁之后的危机大多来源于20多岁的‘躺平’,不过是不求上进的延迟表现。35岁的‘中年危机’好像是流行的社会化定义。其实,每个年龄都有相应的困难与机会,35岁应该充分发挥中年人的智慧优势,找到重生的机会。”

 的确,那些不思进取、缺乏敬业态度的人,等待他们的往往就是“35岁危机”;反之,就可能是“35岁成功”。想缓解和克服“35岁危机”,我们需要做好三件事:放平心态,积累优势(技能、经验、人脉等),升级系统思维能力。

 该如何正确看待“35岁现象”?我们不仅要看到“危机”的一面,还要看到“成功”的一面,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互补的共同体。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找到克服危机的有效方案。

 其实,35岁正是“当打之年”,更应具备化解焦虑的能力;35岁也是敢做敢当的年龄,理应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每一个职场人都应告别抱怨、气馁和故步自封,以奋斗者的姿态不断奔跑着迎接未来。记得雷军曾说过,自己写的代码像诗一样优雅。我也期望学软件专业的儿子能爱之所选,创造性地去“写诗”。

 学海无涯。以我个人的经验,35岁之前,你应学会“借船出海”;35岁之后,你要学着打造自己的“职业航母”。无论什么时代,也无论什么职业,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努力奋斗就能粉碎“35岁危机”,迎来“35岁成功”,并逐渐走向自己的人生辉煌。


  • 分享:
  • 编辑:李凌霄     2021-12-07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