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女网TV > 第一发布 >一生只做一件事 夫妻哨所守边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五团马军武、张正美一家:

一生只做一件事 夫妻哨所守边防

标签:第一发布 | 来源:中国妇女网 | 作者:王江平

马军武、张正美在边境合影。

走亲戚档案

2014年4月29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五团 马军武家庭

喜讯捎给总书记

  “桑德克哨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像我们幸福的日子。国家强大繁荣昌盛,我们维稳戍边更光荣。现在我们夫妻哨所的路修得特别漂亮,建了抗洪守土纪念馆、博物馆等,我们感恩总书记,感恩共产党,如果总书记能再来,希望他能看一看哨所的美丽变化。”

马军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7年前的那一幕,永远铭刻在马军武的记忆里。2014年4月29日,正在新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看望兵团干部职工。在座谈会上,作为民兵代表的马军武站起来向总书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报告总书记,我是兵团十师北屯市一八五团的一名普通军垦战士。”接着,马军武简要汇报了他和妻子张正美在中哈边境桑德克哨所维稳戍边的情况。

得知马军武夫妇长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边防哨所忠于职守、不辱使命的事迹后,总书记由衷地称赞道:“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们。”

总书记问:“多少天能见到一次人?”

马军武回答:“过去,冬天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现在人多了,还有旅游的。”总书记又一次说:“了不起!”

马军武激动地站起来再次敬军礼,坚定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会永远守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总书记带头鼓掌。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10月3日,前往马军武家的柏油路两边金黄的树叶随风飞舞,阳光正好。马军武再次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讲起了这段细节。

夫妻哨所守边33年

哨所不远处是默默竖立着的32号界碑。33年来,它见证着马军武夫妇维稳戍边的点滴。

198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五团职工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先后来到这里守边、护边,2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他们一守就是33年。

33年守哨生活,马军武和张正美累计走了39万多公里的巡逻路,磨破了500余双胶鞋,穿破了50多套迷彩服,赶返临界牲畜1万余头,拦阻临界人员300多人次,记下30多本边情日志,创造了33年未发生涉外事件的纪录。

走进哨所,也就走进了马军武的家。约100平方米的哨所,最大一间是“光荣传统荣誉室”兼值班室。这间朴实温馨的小屋,见证了马军武、张正美夫妇多年的相濡以沫。

如果不是屋顶上醒目的“军武哨所”四个大字,这个家只是中国许许多多边境百姓中的一户。但有了这四个字,这个夫妻哨所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初次见到张正美,是2012年。那时,她的爱人马军武,已是享誉全国的戍边英模。

“快进屋,外面冷!”张正美还是一如既往地热情招呼我们。

“军武一生只做一件事,为祖国当卫士。我嘛,也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跟着军武守边防。”张正美的风趣幽默与马军武的沉默少言性格刚好互补。她常说,“日子越来越好,快快乐乐多好。”

马军武1988年一个人来到桑德克时,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土炕,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人。那会儿好多人都担心他得自闭症。

1991年,经人介绍,同是“军垦二代”的张正美和马军武相恋了。“马军武老实,跑我们家来总是干活儿。压井打水、浇水种地,什么都干。我爸特喜欢他!”1992年10月,马军武和张正美结婚了。

自从张正美来到马军武身边,冷清寂寞的哨所,开始有了欢笑声。

升国旗、做饭、巡逻、观察堤坝水情、加固铁丝网……在桑德克的日子,每天都像是复制的,不用命令,不用督促,夫妻俩过得紧张而忙碌。张正美乐观开朗,而且歌唱得非常好,有时候,她就在家里办起了个人演唱会,虽然台下只有一个“粉丝”,但她激情不减,唱到嗓子沙哑才结束。

“有张正美陪着,才有我的今天。”马军武羞涩地告诉记者。

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维稳戍边

马军武的父母是1960年从山东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兵团”,马军武说:“我出生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故乡!”

“我是军垦后代,维稳戍边责无旁贷。以前不变,将来也不会变。”马军武动情地说。

“发特大洪水了!”1988年4月23日一大早,这个消息传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守住了界碑,就守住了国土。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家园!

一八五团男女老少迅速投入抗洪守土战斗中,经过奋战,防洪大坝胜利合龙,界河终于乖乖恢复原貌,险些丢失的55.5平方公里的国土安然无恙地躺卧在祖国怀抱。那个时候马军武真实地看到了兵团人团结一致的守边行动和兵团精神。

过去的定期巡逻,变成驻点监测。“桑德克民兵哨所”从此建立,被誉为“西北民兵第一哨”,于是马军武和张正美开启了夫妻哨所巡边、护边、守边的日子。

在“桑德克民兵哨所”,狼是这里的常客。有一次,张正美一边巡逻一边放牧,远远的碰到了一匹饿狼,她吓得哭着跑回了娘家。

“老爹当年转业怎么会到这里?”她气呼呼地对妈妈说。

“我们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不就这样一年一年过来了吗?”父母平静地说。

父母平静的态度让张正美感到惊讶,更让她感到敬佩。于是,张正美又回到了“桑德克民兵哨所”。

张正美告诉马军武那个时候她突然明白了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维稳戍边的意义所在。

夫妻哨所守望边境这些年,张正美觉得最大的亏欠就是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一边是哨所和丈夫,一边是父母和孩子,让她没法两头兼顾。

在父母的带动和感召下,马翔从小就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他健康、快乐、阳光,对父母从事守边事业更是充满理解和尊敬。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如今,“桑德克民兵哨所”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洪守土纪念馆里挂满了当时抢险的照片和资料,马军武成了义务讲解员。

巡边日记里没有的记录

新疆北疆的冬季,惯常的零下40摄氏度,早上9点,穿上厚厚的军大衣,戴上棉帽,夫妻俩举着国旗,走到旗杆下,默默地升起五星红旗。寒风中,这动人的一幕每天上演。

33年前,马军武来到哨所,升国旗就成了他每天的一件大事。

33年来,马军武每天带着干粮上路巡逻,冬天的馍冻硬了,一咬就是一口冰渣子。一口硬馍一口雪,马军武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在30多本民兵哨所执勤日记中,马军武记录下了33年来32号界碑周围20多公里的边界地区发生的点点滴滴。

“2008年4月8日。一夜雨。今天河水涨了10厘米,连日阴天下雨,情况正常。但界河的水突飞猛涨,来势凶猛。通知团领导。”

“2010年12月28日。昨夜刮了一夜西风,今早路也封死了。夜里有野猫的惨叫,非常恐怖。今早又开始扫雪,每天打扫,没办法,环境恶劣。但愿马军武开会早点儿回来。1、2、3号地段正常。”这天是妻子张正美记的。

马军武夫妻的民兵工作日记记录了边境线上发生的一切,成为32号界碑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但他们在巡边中遇到的种种危险、一次次险境却没有任何记录。

春天,河水暴涨。每天晚上两个人都要打着手电分头到堤坝上转两圈,稍有不慎,就会被横亘在地的树梗挂倒,摔入河中。

夏天,蚊虫叮咬。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四大蚊区之一的地方,一巴掌下去可轻易打死百余只蚊子。成群结队的蚊子和一种叫“小咬”的虫子曾将马军武的两只狗活活叮死。

秋天,狂风大作。风刮得人睁不开眼,顶风巡逻的两口子经常被“钉”到了铁丝网跟前,尖利的铁丝口常常把他们扎得伤痕累累。

冬天,厚雪难行。桑德克的冬雪,平均厚度1.5米。20公里的巡逻路,走一趟,就得一整天。就是雪再厚,两人每周都要在所负责的20公里边境线上巡查一次。一趟来回需要4个多小时。

2017年,“军武哨所”配备了新一批护边员,哨所旁也新建起戍边执勤点。从此,两个人的“相依为命”变成一群人的守护。

在“桑德克民兵哨所”采访期间,每每望着张正美和马军武黝黑的脸庞,听着他们讲的每一句话,跟着他们走过哨所的每一个地方,都让人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什么是祖国,只要往哨所上一站,不用任何表白,你就立刻知道这两个字的分量。

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张正美和马军武的身影在晚霞里给人温暖和力量。

记者手记

致敬“默默坚守”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驻守在风头水尾的蛮荒之地,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维稳戍边一肩挑,在亘古荒原建起沙漠新城。他们在西北边防铸起了一道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他们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长达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和32号界碑一样,还有200多个界碑屹立着。它们的身后,有像马军武夫妻一样的2000多名民兵护边员日夜坚守着,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维稳戍边的兵团精神彪炳史册。

在祖国万里边境线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默默无闻的护边员。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宁和尊严,他们配合公安、武警和解放军边防部队守边、护边,无私奉献、默默坚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致敬。

近年来,慕名来参观“西北边境第一连”、团史馆、军垦旧居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的发展,让兵团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有了新载体,马军武张正美夫妻维稳戍边的故事传播得更远了。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