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家教

家庭是美育的起点

标签:家教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陈若葵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一个人审美素养的养成,既需要学校教育,也与家庭息息相关,家庭是美育的起点。

■ 陈若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评价体系逐步健全;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校、老师、家长对此颇为关注,家长们更担心这一举措会对孩子升入理想高中造成影响。

美育即审美教育,在提升儿童青少年情商方面不可或缺。一个人审美素养的养成,既需要学校教育,也与家庭息息相关。那么,在新时代,审美教育如何开展,家庭如何营造美育氛围,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美育不等于学习艺术课程

楚兰是一位“80后”妈妈,女儿珊珊4岁学画画和舞蹈,5岁学钢琴,如今已考过素描六级、舞蹈六级、钢琴七级。“现在珊珊小学五年级,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我们打算只保留钢琴。这些年女儿在‘学艺’上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也算是接受了不错的审美教育了。”

在我们身边,像珊珊这样从小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手握一大摞证书的孩子并不少。然而,送孩子学艺术特长,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审美教育。因为,如果老师和家长只关注孩子画得像不像,弹琴的指法节奏是否正确,而忽视引导孩子理解作品的内涵,去感受和欣赏其中的美,并在练习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孩子学到更多的是技能技巧,其审美素养并未得到应有的提升,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的绘画技法娴熟,但画作缺乏生气和灵动的感觉;演奏一支曲子,技巧过硬却缺乏音乐性。

教育部艺教委委员、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美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底色”,从小处说,关乎孩子成长;从大处看,关系民族未来。而现在,有人在认识上,习惯把美育“看低了,弄窄了”。

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目的是启发孩子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并善于透过有限的形式领悟其中深含的意蕴,从而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这才是第一位的。美育强调的是感受,其核心是“润心”,而非把孩子速成为“匠才”,它培养的是孩子的品位、眼光、情趣和修养,使之日后在任何物质条件下都能生活得更有品质、更幸福。

培养孩子的“大美育”观

近年来,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到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目标是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再到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可以说,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是从顶层设计层面,自上而下地推动美育教育的开展、深化。

然而,对于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家长们既担心孩子会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更关心如何考察学生的美育水平,会不会因此影响中考成绩。对此,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认为,“美育的测评应该是艺术素质的测评,要求学生能学习一定的艺术,学会基本的理解、审美、判断。”他提出,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大美育”观,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组建艺术社团,开展美育跨学科融合实践。例如与语文教育融合,组织学生将课本中的小说、剧本片段编创成课本剧;与劳动教育融合,引导学生制作工艺品,学会考虑颜色、比例、大小;与体育融合,学跳拉丁舞……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野对“大美育”观也表示认同,他表示:“艺术是相通的,要引导学生对人类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有通识性的认识,并通过案例式、研究式、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提升整体上的判断力,学会鉴别鉴赏,自觉屏蔽丑的事物,认识美的事物。最终让学生们成为热爱生活的、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

家庭是美育的第一课堂

美,渗透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广义上说,美育包含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而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最先和长期接受美育的地方,家庭美育既是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的先导和准备,也是学校美育的补充和延续。

事实上,家庭美育,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妈妈唱的摇篮曲、家人温暖的怀抱、悬挂在婴儿床上方的彩色玩具、好听的睡前故事……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美育,只要家长用心,都能使孩子受到美的感染。

16岁的徐腾是学校交响乐团的小提琴首席,1.8米的身高,文质彬彬、帅气、优雅。每天放学,乐团要训练两个小时。晚上完成作业后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晚上是我们全家的读书时间,这个习惯从我有记忆时就开始了,小时候是爸妈陪我一起看故事书、科普书,现在我们各读各的,也经常在一起交流、推荐好书。我们也经常看电影、演出、展览,一家人在买书、买光盘等文化消费方面投入比较大。”

徐腾的父亲认为,家庭美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家长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家长身体力行引导孩子读书、广泛涉猎各种门类,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在他看来,每一个有教养、爱文学、懂艺术的孩子身后,都有引领其热爱生活、走进文学和艺术殿堂的好家长,这就是家庭美育的力量。

家庭美育,并不需要家长像艺术家那样具有专业的美育知识,家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品德、待人接物的处事方式等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美育的“教材”,俯拾即是、简单易行。比如,让孩子学会把物品摆放整齐蕴含着序列美,学会物归原处包含着习惯美;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享受的是环境美;亲子共同欣赏美丽的朝霞、火红的落日、湛蓝的天空、漂浮的白云、夜晚的星空,感受的是自然之美;一家人挑选装饰品共同布置房间,用孩子自己的画或卡通画装点孩子的房间,抑或是看电影、演出,感受的是艺术美……这些,都对孩子审美观的形成和性情的陶冶大有好处。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家庭美育,就是从小处着眼,启发孩子在平凡的境遇中也能独具慧眼、捕捉到美好的事物,学会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生活得有滋有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和审美意识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家长修行,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爱护、牵挂,家长对身边的人尊重、友善、有爱心,孩子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亲情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和人格之美。孩子在充满亲情、友情、关怀、支持和鼓励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心情舒畅,自然而然地会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

中学音乐老师苗丽丽认为,家庭美育更多地需要孩子亲身参与审美和创造美的活动,通过自身独特的经历,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教育效果。比如,带孩子去看各种演出,一家人一定要打扮得整洁得体,以示对艺术的尊重;观看演出时,舞台、音乐传递出的美感会吸引孩子,在恰当的时候应该给予掌声;回家的路上,一家人可以交流观感。这些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孩子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和领悟力。

家庭美育也需要父母精心安排、设置相应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家庭艺术氛围,孩子才能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比如,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一家人一起诵读或者观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感受文学之美和诗词的意境之美。

家庭美育的意义在于以美的意境、氛围、形象和精神来熏陶和培养孩子,润物细无声。对于感觉和想象力先于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儿童青少年来说,生活美育是简便、自然、有效的美育方式。

  • 分享:
  • 编辑:崔春婷     2021-09-13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