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家庭新闻

“最幸福的事就是家庭和睦”

首届“全国文明家庭”陈为江家庭的幸福密码

标签:家庭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网 | 作者:张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萌

刚刚参加完“恰同学少年——留苏档案见证百年复兴路”主题展开幕式的陈为江,兴奋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留苏百年是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代留苏学人用鲜血、汗水、智慧和力量,共同铸就了属于留学人员群体的百年辉煌。留苏分会能把百年留苏历程的主要史记收集整理,是一项巨大工程,令人钦佩。”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原副会长、中国图书进口总公司原总经理陈为江和夫人郭秀珊都是留苏学子,这对曾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的夫妇,一起走过留苏的流金岁月,互相扶持着走过困难年代, 彼此陪伴走上事业的巅峰。从一头青丝到满头白发,他们用62年的陪伴与相守,书写着最温暖的告白。

陈为江一家.jpg

缘起鲍家街

1934年,陈为江出生在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上海南洋中学读书,目睹着新社会的种种新气象,他树立起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1952年,他考上清华大学机械系铸造工程专业。

1953年,国家要从全国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基础扎实的优等生赴苏留学,陈为江入选。他们先到位于北京西单鲍家街的俄语专科学校强化俄语训练,陈为江被分到23班,就是在这里初识后来与他携手一生的郭秀珊。郭秀珊是从北京大学医学院被选入留苏预备班。

1954年,留苏学生分批出国,陈为江被分到苏联哈尔科夫矿业学院,郭秀珊被分到苏联列宁格勒制药学院。留学期间,他们通过书信往来交流彼此的生活和学习情况。1955年暑假,陈为江去列宁格勒时,到学校看望郭秀珊和其他同学。那时的情感美好而朦胧,他们清楚自己肩上的使命,一心向学。留学五年,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收获爱情

1959年7月,留苏的学子们学成归国。他们集中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参加为期两个半月的留学生学习,以便跟上国内形势。

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陈为江与郭秀珊再次被分到一个班。性格安静、温柔善良的郭秀珊深深吸引着陈为江,英俊挺拔、博学多才的陈为江也吸引着郭秀珊。在这里,他们收获了最美的爱情。

学习班结束,陈为江被分配到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设计科,郭秀珊被分配到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设计院。陈为江意识到今后两人将天各一方,他不想错过这个心仪已久的好姑娘,于是就和秀珊商量婚事。他们先去天津看望了秀珊的父母,然后一起回陈为江的老家上海举行婚礼。

回到上海,陈为江买了一件绣花衬衫送给郭秀珊作为结婚礼物。结婚登记后,他们请亲戚和同学喝了顿喜酒,就算举办了婚礼。家里为他们做了一块用两幅棉布拼成的双人床单和两条被子,在上海结婚时用。婚后第三天,新婚燕尔的他们各赴东西,分别时又将床单拆成两块,两人各拿一块,开始了漫长的两地生活。

患难真情

洛阳矿山机器厂是苏联援建的重大项目,1959年10月陈为江刚到洛阳时,厂里的苏联专家还在,生活还比较正常。到了1960年,形势急转直下,三年自然灾害叠加当时的“浮夸风”,粮食供应极其紧张。最困难时,知识分子的每月定量口粮减到 26斤,主要是高粱面、黑豆面、红薯叶子和咸菜。

到了连粮食都吃不饱的洛阳,骤然的落差令陈为江难以适应。终日处于饥饿之中,实在饿得受不了时,就用酱油泡大蒜充饥。工作加班加点,不到半年,陈为江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双腿水肿,连路也走不动了。身在北京的郭秀珊知道后,很心痛丈夫。“她每月省出三五斤粮票寄给我,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救命的,是最珍贵的礼物,让我铭记一生。”忆起那段往事陈为江依然很动情。患难见真情,在艰难岁月下的那份牵挂与守护才是最纯美的爱情。

郭秀珊工作也非常繁忙,在三年的两地生活中,陈为江到北京探过一次亲。那时,郭秀珊就住在设计院办公楼的宿舍里,整栋大楼都弥漫着很浓的化学药品气味,待久了就会头昏脑涨。白天郭秀珊上班,陈为江就到外面透气。宿舍里不能做饭,郭秀珊就把挂面放到暖壶中泡软,再配点芝麻酱和酱油,在陈为江眼里就是一顿美餐。

1962年,大儿子出生时,陈为江在厂里加班请不了假,没回去。孩子出生两个月前,郭秀珊调到化工部机关,分到筒子楼里的一间宿舍,可以生炉做饭。“白天把孩子放在托儿所,晚上加班开会,然后再匆匆接回孩子。到家才生炉子,一个人带着孩子连上趟卫生间都得请邻居帮忙。因为条件艰苦,孩子三个月时得了百日咳,经常订不到牛奶,只能喝代乳粉,导致孩子营养不良。秀珊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独自带着孩子,艰难度日。”当时远在洛阳的陈为江心痛妻子,却帮不上任何忙。

艰苦的环境、繁忙的工作磨炼了他们夫妇吃苦耐劳的意志,培育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陈为江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三年,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清贫有乐

就在“三年困难时期”即将过去时,他们的生活也迎来转机。1963年,组织上考虑到他们长期两地分居,将陈为江调到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三局,主要承担援外设备设计制造组织管理工作。

回到北京,他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虽然生活清贫,却格外珍惜。两人节省钱买了第一台家用电器——五管收音机,陈为江又在上海旧货商店给妻子买了一辆旧女式自行车,拆开后自己坐火车扛回北京。那时一切都凭票供应,家里每月只能分配到 4两肉。陈为江去血库义务献血,献血后补贴 10元,还可凭献血证买 2斤猪肝,带回去给妻子、孩子补身体。

1976年初,陈为江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唐山大地震时,北京震感强烈,家中的房屋也震裂了。郭秀珊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搬到路旁搭棚露宿一个多月,生活十分困难,吃饭、上厕所都不方便,晚上蚊虫叮咬难以入眠。在干校劳动的陈为江接到家中来信,心急如焚,但又回不去。因为帮不上忙,他备受煎熬。

1977年,陈为江被调往国家科委工作。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遥感中心成立,陈为江任中心主任。1984年,国家科委任命陈为江担任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2000年,被选举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直到2006年从版协常务副主席岗位退下来,这是他回国47年来,第一次闲下来。

他们之间始于相知,贵在懂得。“两个儿子出生时,我都没能在秀珊身边,有什么困难都是她自己扛,我觉得欠她一辈子。”陈为江说。赋闲的他努力补偿妻子,她想出去旅行,他就陪着她走了国内外58个地方,行程十几万公里。

成就比肩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是一种承诺。坐在记者面前的两位老人提到彼此,口气亲切而自然。

“家庭和睦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和相互体贴,这样才不会在心里形成芥蒂和积怨。”身材清瘦、温婉宁静的郭秀珊,一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她轻声细语地告诉记者。

“人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家庭和睦。秀珊一辈子性格温和,懂得包容,善良而有教养,因为她对家庭的付出和对我的支持,我才能全身心地去工作。在她面前,我总是爱‘拍马屁’。”陈为江笑着调侃自己。在彼此身上,他们都能得到足够的尊重、理解和温暖,而这些应该就是他们幸福的源泉。

这对智慧与成就比肩的夫妻,他们协同共进,彼此成就,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中相互成就,把自己活成了想要的样子。2009年,陈为江被评为 30年来为亚洲遥感科学技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 24位亚洲科学家之一,为他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同年又入选新中国 60 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郭秀珊在化工部工作40年,主管化工军工材料的研发,取得众多重要科研成果。曾获得全国化工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先进个人称号;荣获“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奖”;并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6年5月,获得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12 月,被授予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采访结束时,在陈为江亲手制作的美篇APP里,记者看到两位老人钻石婚纪念日拍的一张照片。陈为江身着笔挺的西装,郭秀珊一袭紫色衣裙,在一大捧鲜花明艳灿烂的映衬下,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定格成那一刻宁静祥和的微笑。

  • 分享:
  • 编辑:刘昱卓     2021-08-09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