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家庭新闻

在新时代倡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学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下)

标签:家庭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杨莘

·编者按·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一书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正在有力地指导全社会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本文作者认为,优良家风在夯实公民道德建设、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还能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而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风家教论述的四大核心论点。

 ■杨莘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一书所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正在有力地指导全社会树立新时代家庭观。在笔者看来,优良家风在夯实公民道德建设、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还能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树立文化自信离不开优良家风、家庭文明

 树立和坚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人所认同的“家”,超越了西方社会学学理意义上“家庭”的概念,同时是实体上的家庭与精神上的家园,因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在《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一书的开篇,就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家庭具有“生活依托”“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的三大社会属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形成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为主要内容这一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必将丰富我们今天所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日前,河北省河间市等十五个单位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以先行先试的思路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以期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可谓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对封建主义家庭文化和资本主义家庭文化的双重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一科学概念,其社会制度根源是社会主义,因而必然会体现出与封建主义家庭文化、资本主义家庭文化的相异和超越之处。

 不可否认,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文化,然而这一继承,只能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前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以妇女“裹小脚”“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长幼“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家庭等级森严缺乏民主等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家庭文化糟粕是我们今天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必须抛弃的东西,绝不可以任由其打着“国学复兴”的旗号卷土重来。

 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我们还要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观念搭乘全球化的便车进入我国国内,以“西方先进理念”的面目冲击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树立和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错误思潮正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产生着负面影响,盲目尊崇“富二代”“官二代”、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也崇尚奢侈消费等不良社会现象警醒着我们必须树立我们自己的家庭观自信。

 事实上,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史上,这一旨在消灭人剥削人的运动与制度追求的女性解放、主张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念等,本身就是我们今天家庭观自信的重要来源。我们今天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应当包含并大力弘扬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团结和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创建“五好”家庭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先进理念。

 家教家风建设能够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树立,能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之密切联系,可以从培育和践行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盖因这一价值观具有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检验且在实践中发展的非封闭性特征,将来可以在适当时机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之外增加家庭层面的价值观,补充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中的主要内容;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最贴近人的生活这一优势,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即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所言的“微观世界”中潜移默化,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早已基本不再具有“礼教等级”属性,更多地展现了“生活依托”与“精神依托”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贴在墙上,更要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中。回答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家庭应当有着怎样的“精神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进家庭”的方式“进头脑”,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切实使得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值得理论界关注的是,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时必须注重以家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建设,是《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论述摘编》一书中的一大亮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党管农村工作,是过去一百年来特别是党执政以来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新时代主动作为,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挺进乡村振兴主战场,把党的领导全面融入“三农”工作,发挥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制度优势,才能够巩固农村基层阵地不涣散、不丢失。

 现如今,信息互联网已经被消费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取代。互联网最重要的赋能,是每一个网民都能获得话语权,然而话语权并非天生等同于内容正能量。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不断下沉化,乡村中一些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也放大在互联网空间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短视频“博丑”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广袤乡村大有可为。乡村振兴绝不是单纯地富口袋这一条进路,而是坚持系统思维,多指向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乡村家风建设牢牢抓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不会留白,互联网就可以更加清朗起来并正能量充盈,乡村振兴就必然能够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风文明”这一目标要求。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

  • 分享:
  • 编辑:苏悦     2021-04-27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