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女大学生

“95后”姑娘,成了“特殊医生”!

标签:女大学生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郝萍

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我们看到的每一幅壁画,一块砖瓦,乃至一件玉石器等各式各样的文物,不仅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也饱含着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注入的深厚情感……

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满腔热情,肩负着光荣使命,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尽心尽力。

晓管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工作

云冈研究院里的“95后”晓管,是这里的一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师。陶器、铁器和古籍等所有可移动的文物,都属于她的工作范围。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工具

然而,不同类型的可移动文物,在保护修复方面的工具和方式也各有不同。陶器修复一般要经过“拼对成型”“粘接固定”“石膏补全”“打磨成形”等流程,而铁器修复则主要需要“除锈”“粘接固定”“补全做旧”“砂轮打磨”“加热封护”等步骤。这些很多人看似枯燥的工作内容,在晓管眼里则显得十分生动有趣。

晓管正在给铁器除锈

在交谈过程中她表示,从大学实习到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经自己亲手处理过的物件虽然不多,但大大小小也有近百件。

“上大学时发现做陶片拼接很有意思,从而引发了对文物修复的兴趣,因此毕业后就决定要做文物保护修复这件事。”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份工作时,晓管开心地说。

戴宇翔在壁画文物保护修复室工作

在壁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当中,寺观壁画、石窟寺壁画和墓葬壁画是常见的三种类型。

2013年7月31日,自小喜欢研究古文物的戴宇翔辞去了导游工作,来到云冈研究院从事壁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对于来到这里的日期,他脱口而出,可谓是记忆犹新。

最初,戴宇翔因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操经验,不能直接接触文物,所以开始的前几年需要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先学习,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工作。除了“和泥”“砌墙”“除尘”“清洁”等一些基础性工作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培训课程,将理论知识贯穿到实践当中。

墓葬壁画碎片

戴宇翔坚定地说:“如果经过我的手能把一个破碎或是即将消失的文物,即便做不到‘永葆青春’,但能够‘延年益寿’,或是恢复成相对完整状态的话,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戴宇翔正在与刘洪斌老师一起拼接墓葬壁画

如今,工龄已有8年之久的戴宇翔,积累了不少壁画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经验。近期,他正在与老师、同事一起拼接着2019年12月底发现的墓葬壁画。

云冈石窟

始建于公元460年,现存有主要洞窟45个,造像51000余尊的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因此在云冈,石窟寺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

赵斌在用毛刷清理石窟本体外壁浮沉

“首先要用毛刷清理外边的浮尘,然后用小吹球将裂缝里残留的渣子吹出,接着用灌有蒸馏水的喷壶……”这位讲得头头是道的师傅,名叫赵斌,是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修复的一名工作者。赵师傅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石窟本体上的病害进行保护修复。

石窟本体上标记的编号

在石窟本体上的每一处病害,都贴有各不相同的编号。他解释说,每一个编号就代表着一处病害。例如,“W·3区-44QQ↓”的“W”是“外力壁”的拼音缩写,“3区-44”则代表第3区的第44个病害,“QQ”是“起翘”的拼音缩写,最后箭头的方向,则可以直观地体现出病害开口的方向。其目的是便于统计、登记和管理。

赵斌在填空石窟本体的裂缝

赵师傅是地地道道的云冈人,可以说从小就是看着石窟佛像长大的。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的石窟比现在还要壮观。因为石窟寺是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有着肉眼可见的变化,所以他也格外认真对待这份工作。“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冈人,你必须得带着自己的感情去修复它,这样才能做好。”赵师傅说。

这些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带着对云冈和文物的热爱,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

图片:记者翁奇羽 摄

  • 分享:
  • 编辑:苏悦     2021-04-1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