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公共栏目 > 女网时评

当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英语学习

标签:女网时评 | 来源:中国妇女网 | 作者:滕云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外语)的主科地位,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数学同等的主科,不再将英语(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个建议,既属委员履职,也是学术行为。学术行为的当然之意,是以求知为目的,以理性为前提。那份建议,就符合这样的标准。遗憾的是,等被媒体放到网上,变成热议,这份建议的学术属性就减少了。有用论和无用论的争执,好歹还算学术落地的讨论,而后来进场的非理性民族主义情绪,则让讨论慢慢偏离了主题。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则中英双语失物招领歧视,就以遭受网暴的方式,为这一争议提供了现实样本。失物招领发布者不但被戴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甚至性别也被改成了女生。

无论是“学好ABC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是“崇洋媚外”,不能否认,作为一门外语的工具属性,英语始终都被过度包装了。成都电子大失物招领案,只是过度包装的一个表达。它并非英语重要性渐次失势的证明,而是一种欲使英语失势的主观施压,除了给失物招领者带来伤害,不会有何其他的结果。当然,网暴者多数情况下并无其他诉求,也可以说,臆想一个崇洋媚外的女生,或许就是他们的唯一宣泄方式了。

作为工具,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这是寻常百姓都知道的事。多数人同样也应该知道,拥有英语能力的人,除了对手,还有战友;除了坏蛋,还有好人,一门语言所用来使用的目的,并不以这门语言为指南。

包容性,既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明赖以延续至今的枢机。这个恒理本无须多言,只看近40年的变化,就能明白包容性之于中国的意义。而今,一个关于英语的学术话题居然可以扭转为线下的施暴,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 分享:
  • 编辑:刘昱卓     2021-03-18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