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新闻

我所遇见的,那些美好的阿富汗女性

标签: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徐阳晨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曾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生活过一段时间,结识了一些当地女性。通过交流、参与她们的生活,我窥见了全新的,颠覆世人认知的“阿富汗新女性”。我在惊喜中不禁感叹,这个国家伤痕的裂缝中,已生出迎风的玫瑰。

温暖的米拉

米拉(化名)年近五十,初次见面,她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瞬间把我从“外乡人”的愁离情绪中拉了出来,那拥抱似乎在说:“欢迎来到喀布尔,这里就是你的家。”

米拉作为我们的外籍雇员,负责做饭及清洁工作,她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位阿富汗女性,也是典型的阿富汗战后社会底层女性,贫困丧夫,一度因战乱流离失所,缺乏教育,没有安身立命之本。

可米拉又是不一样的,她是位令人钦佩的母亲。那时在阿富汗,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获得工作的几率也是凤毛麟角,一是因为阿富汗女性抛头露面外出工作本就有所忌讳。二是像米拉这种在塔利班统治下成长的女性,严禁“外出工作,不得上学,甚至不得去医院就诊”,命运早已剥夺了她们独立生存的一切可能。

相对于千千万万被战争摧毁希望的女性,米拉的故事励志而颇有传奇色彩,她靠着双手在战乱中抚养三个儿子,从喀布尔逃到白沙瓦,再从难民营走出来,抛头露面去工作。一个瘦削的,过度苍老的,始终小心翼翼的妇人,学会了简单的英文,做得一手好菜,干练地穿梭在厨房庭院间,打点着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大管家”。

“你喜欢吃什么?我会做面条。”早上,米拉微笑着递给我一个热腾腾的白煮蛋,用浓重口音的英语和我聊家常,有点小骄傲地道出她耳濡目染学会的中国菜。

2017年5月的最后一个早晨,我突然听到巨大的爆炸声,接着,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迎面而来,玻璃四射,梁柱坍塌,各种尖叫声,车鸣声。脑子里一片空白的我,蹲在门脚下只想着一件事:发生爆炸的地点离我们太近了。

米拉从楼下跑上来,抱住一脸惨白的我,“别害怕,孩子,这里很安全”,她像一位“异国母亲”,不停地轻声安慰着我,我突然鼻子一酸,不是因为惊魂未定,而是我在米拉轻柔的话语中触到了一丝歉意,仿佛在说“非常抱歉,我们的国家让你们受苦了。”

清理一片狼藉之后,我看见米拉偷偷地不停打电话,神情紧张,她在询问家人是否在爆炸中受伤。那一刻,我突然懂得,伤痛铸就了一位坚韧的女性。

时至今日,我常常回想起“米拉们”,那一双双悲伤、警觉的眼睛背后,是一颗颗温暖、平和的心。

哈尼家的女眷

友人哈尼(化名)住在喀布尔市郊的哈扎拉社区,他的女儿满月了,和中国同样的习俗,我们一行人受邀去吃满月酒。

因为当地习俗男女宴客不得同处一室,我单独上楼进入女宾区,看见哈尼的妻子正抱着可爱的婴儿,坐在暖融融的红地毯上,被周围的亲人们簇拥着,看得出来,她正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幸福中。

对于我的到来,年轻的女眷们充满了好奇,“你只有16岁(她们以为我还很小),对吗?”“你去过迪拜吗?那里有很多漂亮金饰。”“中国在哪里,那里的女孩子上学吗?什么年龄会结婚生子?”我一一作出解答。听者们的表情复杂,震惊、羡慕、疑惑、渴望······我所描绘的世界与她们的生活相隔很远很远。

席间,一名年轻的女孩为我画起了海娜手绘(当地女性最主要的皮肤艺术装饰手法),她盘跪在我身边,从手上摘下一枚精致的戒指送给我,“如果可以,请带上我送你的戒指,替我看看你所说的那些美好的地方。”她微笑着对我说,我竟无言以对,珍重地点了点头。

战后的阿富汗女性,即使允许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大多数时间仍处于深闺之中,她们渴求透过一扇窗了解外面的世界。网络世界的到来,使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新生的困惑与不甘中觉醒。

孔子学院的爱莎

在阿富汗最高等学府——喀布尔大学,中文专业颇受当地大学生欢迎,这离不开中阿友谊的源远流长,也得益于孔子学院几代学者扎根阿富汗,精心培育中阿文化交融合作的结果。

我初去孔子学院,正赶上院里举办“中文演讲大赛”,系里的学生踊跃参加,在舞台上讲述他们的中国梦。

“我正在应聘中国大使馆的工作,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份工作,使馆的工作环境非常好,也很安全。”大四学生爱莎(化名)是当地典型的“白富美”,容貌秀丽,谈吐落落大方,对未来充满自信。

谈及选择中文专业的原因,她直爽地说,“家里长辈和中国有生意往来,我非常清楚学习中文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有多么重要。”

爱莎在演讲时激动地说,中国的发展令她震惊,她想参与到中阿经济文化的交流中。

在阿富汗,亟需会说中文,通晓中国文化的人才,爱莎和孔子学院的女学生们有幸成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们是战后的新生力量。

爱莎在告别时对我们说,女性工作不是为了体面,而是让社会意识到女性的力量和价值。“国家需要我们这样的学识,没有多少男性比我们更具优势。”爱莎自信地说。

阿富汗女性的赋权道路可能漫长而艰难,战争、宗教、偏见是她们永远无法逃避的困境,但即使荆棘遍地,她们世代传承的力量依然会支撑着彼此走下去,这就是苦难中孕育的坚韧。

正如阿富汗女摄影师法蒂玛·侯赛因所说,“当说起阿富汗女性,许多人期待看到的大概也是与战争有关的照片。但我想展现的是,在战争的背景下,阿富汗女性依然美丽、坚韧、充满着力量。”

  • 分享:
  • 编辑:苏悦     2021-01-15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