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家庭 > 爱国爱家

一个家庭的“维和”情结

标签:爱国爱家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徐阳晨

1.jpg

唐建蓉,杨开林及女儿杨苇荷。

在广州市天河区前进街文化站工作的唐建蓉是一位警嫂。她的小家庭平凡而又温暖。但回忆过往,唐建蓉思绪涌上心头,对“家的故事”,她有着别样的感悟与执着。

赴异国维和 小家万里道平安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我们家的故事,要从我女儿的名字说起——苇荷,即‘维和’。”2002年5月,唐建蓉怀孕八个月,丈夫杨开林以中国警察的身份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奔赴战火纷飞的东帝汶。

出发前,夫妇一起为即将出生的孩子起了这个特殊的名字——苇荷。借“维和”的谐音,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意,纪念杨开林即将开始的光荣而艰险的维和生涯。

维和工作,对杨开林一家来说,是担当,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也是一种考验。当时的唐建蓉34岁,属于高龄产妇,患有高血压,生产风险极高。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她请来七十多岁高龄的母亲帮忙操持家事。

驻外人员不容易,家人所付出的辛酸也难以明说。“他在外面说自己挺好的,我明白这是善意的谎言。我也跟他说‘家里很好,不要担心’,但实际上却很难。”唐建蓉在杨开林派出第一个月时摔了一跤,她出于本能保护胎儿,导致左手臂肌肉严重拉伤、小腿胫骨外侧划伤,缝了十几针。困难接连而至,女儿苇荷出生十几天患上新生儿黄疸,广州的7月骄阳似火,唐建蓉还没出月子,便抱着孩子,拖着虚弱的身体在家和医院之间奔波。“孩子住院,病房紧张,我和母亲白天在医院,晚上回家,坚持了一个多星期。”

丈夫驻外期间,唐建蓉从没告诉过他这些“家愁”,她心里明白,只有小家平安,丈夫才能放心地在外执行任务。就这样,在结束第一次维和任务后,2005年组织上又一次选派杨开林前往东帝汶,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两度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帝汶勋章。

父辈家风久传承 一片冰心守家国

2014年7月,组织上准备派杨开林赴我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工作,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唐建蓉不忍再经离别。杨开林深知妻子不易,劝慰道:“我这些年在外,你太辛苦了,如果你不同意,我就不去了。”

“说不难过那是假话,但后来我想,能把他派到这个岗位上,领导也是经过深思熟虑。”难以抉择的那段时间,唐建蓉时常想起自己的父亲,“我相信,若我父亲还在世,他肯定会支持我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父亲是个老党员,他正直无私,善良宽厚,厂里的工人都特别尊敬他。”唐建蓉感慨,儿时对共产党员优秀品格的全部认知都来源于父亲,“记得七八十年代家里生活本就捉襟见肘,他仍坚持三次把调级涨工资的资格让给困难职工,工作上的苦活儿、累活儿,他总是主动冲在最前面。”

父亲在唐建蓉心中就是正直无私的标杆,父亲宽厚善良、淳朴待人的品德一直浸润影响着她的小家庭。“我爱人和父亲很投缘,都当过兵,有同样的价值观。爱人有机会为国家出力,父亲一定引以为豪。”

杨开林在阿富汗任期三年。2015年,唐建蓉冒着危险前去阿富汗探亲。“在喀布尔天天都听到枪炮声,我才知道他们在多么不安全的国家工作。”也是在阿富汗的那段日子,唐建蓉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家园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她感慨:“我更加真切地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有多么强大,我丈夫从事的职业有多么崇高,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回国后,杨开林觉得女儿苇荷长大了许多,女儿的变化让夫妇俩欣慰。“我先生一直觉得亏欠女儿太多,但苇荷却从不抱怨父母,相反,她觉得爸爸非常了不起,爸爸在她心目中是真正的英雄。”上初中的苇荷经常和同学朋友们说起自己的父亲,那种稚嫩而自豪的神情唐建蓉一辈子都记得,“我女儿从那时起,就立志以后做一名战地记者,像父亲一样,为世界的和平做贡献。”

“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唐建蓉曾教育女儿,家国一体,没有祖国的强大支撑,就没有和平幸福的环境。细雨润物无声,在家庭生活中,唐建蓉夫妇相濡以沫,以最好的自己构造婚姻的美好,言传身教,“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信仰也深深烙印在女儿心底。

“我们是很普通平凡的家庭,身为人子,我们记住父母的教导,积极生活,努力工作。身为人父人母,我们以身作则,守着小家,护着大国。”唐建蓉说,“一代传一代,良好的家风带给我们和睦安康,激励我们向上、向善。”

  • 分享:
  • 编辑:苏悦     2021-01-05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