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新闻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发布

多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形成影响

标签: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网 | 作者: 周韵曦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韵曦

12月30日,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31期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发布会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跨学科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国内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

图片 1.jpg

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 男女各有优势

会上,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为了解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课题组从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中学抽取样本,最终确定有效问卷4464份。《报告》将青少年网络素养分为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网络安全认知和行为、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六个维度,并提出“赋权”、“赋能”、“赋义”是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核心理念。

《报告》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平均得分为3.54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处于及格线以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数据显示,随着年级提升,青少年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能力显著提高。且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和网络道德方面的素养越高。

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印象管理、网络道德方面,女性青少年的表现优于男性,而在网络安全方面,男性青少年表现相对较好;

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收入、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程度,父母干预青少年上网活动的频率、与父母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形成影响。

在学校因素中,青少年的课程收获、与同学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学校移动设备管理规定、上课玩手机的频率也会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形成影响。

青少年网络素养提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报告》从青少年个人能力、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的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论坛上,来自国内各高校与教育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分别针对《报告》及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发表互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青少年如何运用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在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调查中,应该形成“调查+”的模式,引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社会行动模式和干预模式的尝试,如发布针对家长行为的白皮书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开元提出,从法律角度来看,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最新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将网络素养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将沉迷网络作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之一。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在网络上接触不良信息,低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其实也与网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非常有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张艳秋认为,现在的研究非常宽泛,对于具体问题的反映缺乏敏感性,她认为,《报告》应进一步体现社会关怀,关注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城乡差异,以及疫情下城乡青少年的在线学习使用情况,同时增加有关风险的研究。在将来的研究中,应考虑结合大数据去追踪样本的社交网络轨迹。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禹建强认为,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超过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中,青少年的情绪会发生变化。而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比较关注的是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沉迷和社交媒体沉迷情况。因此他建议,报告应当更加面对一般读者需求,将语言通俗化,能真正的为家长所用。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斌提出,在网络使用的实践上,青少年之间本身就存在信息差。青少年对于如何正确评价网络信息和内容,以及网络信息与自己行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缺乏具体的知识。同时,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制作和传播行为也应得到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艳提出,要实际地观察中学生网络使用的实际行为有哪些,并依此作为问卷调查指标,会使调查研究更有针对性。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副研究员夏翠翠认为,下一步研究可针对青少年网络适应和家庭、学校进行指导性的内容建设,为青少年、家长、老师等提供提高青少年注意力和媒介素养的具体方法和行动指南。同时,可以将研究中的六个维度具体为青少年的具体能力,从不同能力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培养训练方法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孙波教授建议,在技术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分析技术,内置于学生的网络使用中,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在更细颗粒的层面上找到我们无法看到的影响变量,使得研究更加细化深入。

  • 分享:
  • 编辑:刘昱卓     2021-01-04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