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女大学生

彭影彤:一片叶子的奇幻漂流

标签:女大学生 | 来源:浙江大学学生会微博 | 作者: 王奕博 戴肖悦

彭影彤,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经选拔进入竺可桢学院神农班,辅修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2019-2020学年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一等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学生、浙江大学优秀团员、农学院第二届“十佳学子”等荣誉。曾获“浙报-阿里极客计划”科研创新万元奖金。精心科研,一作发表Scopus文章1篇,申请专利3项(授权2项)。积极推进产学研转化项目,获长三角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大赛第2名,团队获邀参与2020长三角乡创文旅创客大会。2020年9月,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据传播专业录取(清华大学-南加州大学数据传播双硕士项目)。

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曾担任浙江大学学生会“浙言”编辑中心副部长,任求是文化宣讲队379号讲解员,多次承接讲解任务并整编校史校情资料。累计志愿时数超670小时,获评浙江大学五星级志愿者、浙江大学优秀志愿者、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杰出志愿者。曾担任第六届互联网大会、“中英智慧城市研讨会”志愿者,曾前往尼泊尔进行支教。曾进入《中国日报》实习,译、编、整合国际舆情及热点文本40余篇次并被采纳。

咖啡馆淡黄的灯光洒在木质的桌子上,在乌龙茶与茉莉花清香弥漫的一隅,彭影彤浅笑着,说起她的旅程和心绪。水汽氤氲,茶叶悬浮在水中,过往的印记和未来的期许交织,周遭一切都柔和了。

1.jpg

敞开未知的世界

涉及与学业相关的一切,彭影彤更像是一株深扎泥土的植物,在流云和微风间,有自己的韵律。彭影彤全身心投入与学习相关的每一秒,精力充沛是最重要的前提。早睡是她的节律,面临紧急任务时,比起在黑夜中挣扎,她更偏好跟随晨光,在微亮的清晨中完成一切。

2.jpg

被动接受刺激不是彭影彤的生长模式,她主动适应,把握住了节奏。听完课堂内容后,她会再次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梳理,让琐碎的知识点系统化;重复练习再进行模仿,在与错题「搏斗」的过程中,她有自己的技巧。回忆起大一时,她曾追到实验室门口请教助教的模样,是对知识的孜孜以求。她主动将根延伸,风雨袭来不会击倒她。

她向往自然,向阳光的方向延展。作为农学学子,彭影彤渴望了解到「科研」的真正模样。大一结束时,她进入实验室。在导师梁岩老师的指导下,她真切感受到了科学给人的愉悦感。开展SRTP项目「重力变化对植物钙流和活性氧信号的影响」的过程中,她没有将植物学完全框定在生物领域中,而是与工科的同学合作,在植物学与机械力这一交叉领域探寻新的农学切入方向。

3.jpg

「农学+X」的魅力不局限于实验室。在大二前往牛津大学交流时,她再次体会到不同学科交叉的无限可能。交流过程中,她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讨论了「癌细胞机械力响应」这一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课题。看似与植物学全然无关的内容,在头脑风暴中,给予了彭影彤灵感火花,关于动物细胞的研究思路也可以奇妙地被运用到植物学中。

与植物日夜相处中,她也如同它们一般,连结自然的每一部分中,探索未知。

发现灵魂的火光

彭影彤的团队合作经历都是愉快的。她想了想,说道:「我可能比较擅长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作为长三角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大赛最年轻的获奖队伍的一员,她和她的伙伴共同设想了彩色水稻的推广蓝图。彩色水稻的灵感从农学中迸发,但落地生根却需要更多的努力。队伍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而这并未成为他们的交流壁垒,却变成了抵达远方的助力。「每个人都很适合」,她细数着伙伴的专业和性格特点,将这些闪光点与任务一一匹配。提及发现闪光点的诀窍时,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善意」。怀有善意,以此为角度切入他人的世界,最先看到的是他们的优秀之处。

4.jpg

在团队合作中,彭影彤常常提及「沟通」的重要性。在她看来,这是鼓舞组员为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关键。不仅是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双语主持志愿者,她也是比赛现场志愿者的组长。在统筹赛场工作时,她与每一个人交流,熟记他们的工作,跟进进度,这也提高了她后续与老师对接的效率。

5.jpg

前排右一为彭影彤。

路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观察他们的状态对彭影彤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了解他们现在的人生状态,便能了解他的一小段人生,从而进一步感受这个精彩的世界。」她抱着开放的心态接触人群,在对话之中,以她的真挚感知他人。她与许多有趣的灵魂相识,思维碰撞间火光迸发。

彭影彤穿梭在人流之中,努力看见每个灵魂的火光,看到被点点火光照亮的温暖世界。

探索在广袤的原野

正如植物乘风将种子播向远方,彭影彤将她对世界的期待装载至船上,远航探索她的一方天地。

「意义感」往往最能吸引彭影彤。高中时,她曾走进广东省博物馆向大众讲解文物承载的历史。玻璃橱窗一面映着她的身影,一面则是与这片土地过往紧密相连的文物。在一字一句向他人叙述的同时,她被沧海桑田中绵延的生命力所俘获。进入大学后,她加入了求是文化宣讲队。在校史馆和科技馆进行讲解的日子里,她的解说里跳动着浙江大学历史与文化的脉搏。解说词并不是固定的,机械记忆远远不够。彭影彤会假想来宾的不同身份,思索听众的需求,因人而异地进行每一次解说任务。

6.jpg

学校的科技馆陈列着医学工程的成就,为了更透彻的解说,彭影彤曾尝试理解医学工程的知识。当时的接触或许是暗夜之下伏着的晨曦。面对《医工结合与创新》的课程作业,彭影彤没有选择熟悉的商业计划书,而是选择了全然陌生却又有些熟悉的「人造器官」专利发明。通过信息检索,彭影彤了解到肾病患者的担忧,动手设计出了血量改变的数学模型,实现了肾透析时通过在体外增加血流量,从而提升毒素清除的效果。结合了生物学知识,她进一步优化了解决方案。遇见技术方面的「硬核」问题总是不可避免的,寻求工科同学的帮助后,设想最终落地开花。

7.jpg

这一片天空没有宽度,她的脚步便不曾停歇,她在实践中探索生活的多种可能。怀着对尼泊尔生活状态的好奇,彭影彤前往当地支教。身处异国,村庄中孩子的幸福感超越硬件设施,超越语言,以纯粹而自然的模样打动了彭影彤。

彭影彤并不习惯给自己设限,她更喜欢由心带她向特别的领域前行。

人生路上的变轨

秋天的来临,是来自东南方向暖风的转向。在兴趣的原野肆意驰骋之后,彭影彤做了一次变轨——研究生修读传播学专业。

这一选择看似跨度极大,却并不突兀。大一社会实践后,彭影彤便有所感悟。在一次次前往农村的实践中,彭影彤慢慢了解到农村的真正模样。实验室中诞生的科研成果与市场、乡村存在隔阂,宣传与推广还未能真正改变根植于农民的保守想法,更广阔的农产品市场也等待着培育和引导。彭影彤曾惊喜于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受到同行的关注,享受着植物学这一领域科研思维碰撞的快乐,但也同样为信息传播的阻塞而感到迷茫。现实与想象的脱节,让她看到了乡村和农业对传播学人才的需求。

8.jpg

图为彭影彤走访核农所老教授。

与传播相关的结缘或许比想象的来得更早。彭影彤曾担任浙江大学学生会“浙言”编辑中心副部长。作为调研组的带头人,她多角度挖掘校园热点,在无数声音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实习时,彭影彤选择了一个与专业无关的方向——在《中国日报》实习。在整理国际舆情的过程中,她看到具体的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发声。悄然靠近传播学规律,于是,以传播学打通农业科研与应用的隔阂,助力乡村发展的想法慢慢生长。

与农学相关的一切,在彭影彤脑海中留下烙印,成为了新选择的驱动力。曾经埋下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脚踏实地而仰望满天繁星,她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启明星。

9.jpg

谈及对未来的展望,彭影彤眼里闪着憧憬与期许,「其实我难以预料未来,但我希望自己不要忘记农村,同时做好传播学术的研究,将来能够应用到农村的发展中。」

正如彭影彤回忆起初入大学的模样,她所想的细腻而浪漫,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引导着她的成长。如今的她,放飞色彩斑澜的理想,叶子在旷野中舒展,理想也随风飘得更远。

  • 分享:
  • 编辑:苏悦     2020-11-30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