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新闻

宏伟的妄想:妮可·艾森曼的艺术

标签: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李黎阳

1335542507394301.jpg

             《与爆炸的惠特尼在一起的自画像》

妮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生于1965年)是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她的作品无法以风格分类,也无法以时间排序,因为她不受任何既有规则的束缚,即便是在同一创作时期甚至同一幅作品中,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迥然不同的风格间来回跳跃。她融合了真实与虚构、主流与反文化元素,“通过涉及当代社会问题和现象的作品,拓展了西方具象传统的批判和表现潜力”。

艾森曼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画家身份步入艺坛,此时,后现代主义思想依然活跃,文化多元主义已达顶峰,她从各种各样的来源汲取灵感,包括酷儿文化、女性主义和艺术史等,凭借个人意愿拼凑出一个个别样的世界。其绘画的主题包括性别、身份、种族、暴力、经济不平等、对未来的恐惧、我们对科学技术的依赖以及它如何改变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热门话题;其形式语言则运用了西方绘画史各个时期重要画家的技巧,包括勃鲁盖尔、雷诺阿、高更、基希纳、毕加索、古斯顿、巴尔蒂斯和拉斯尼格等。她将自己的绘画放在一个延续数百年的艺术史网络之中,并与幽默、粗犷的情感元素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超现实场景。

艾森曼为1995年惠特尼双年展创作的现场作品《与爆炸的惠特尼在一起的自画像》是其最早为公众关注的作品。该画作以漫画般的敏感性展现了女性主义的激情。在这幅绘于麦迪逊大道惠特尼故居地下室墙上约3米高的全景图中,艾森曼把马塞尔·布劳耶设计的标志性建筑画成了一片被炸毁的废墟,混杂着瓦砾的大量画框横七竖八地堆在废墟上,那些画作已无法辨识,人们只能猜测那些杰作遭到了毁坏。画面的前景与背景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人物,包括救援者、正在采访的记者、摄像师、伤员和幸存者等。而在这幅作品的中心,艾森曼坐在脚手架上,正泰然自若地绘制壁画。这个安静的小人物,被四周密集而混乱的人群和杂物所包围。这一史诗般的巨幅作品,是艾森曼对以往由男性主导的艺术史发起的挑战,同时也表达了她在由男性创造的世界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感。

作为一名女性同性恋艺术家,艾森曼创造了一系列表现自我意识和心理探索的作品,例如《就是这样》(2014)和《早晨的工作室》(2016)等,它们是她内心世界的影像。事实上,她的这类绘画已超越了女性主义和酷儿话语的范畴,表达了爱、孤独和欲望这类永恒的主题。她的作品同时又具有一种犀利的政治幽默感,她既批判现代生活,又拥抱现代生活。艾森曼始终致力于描绘个人化的甚至是自传性质的生活场景,但在精神上似乎更接近恩索尔或蒙克的噩梦世界。在作于2008年的《布鲁克林啤酒花园之二》中,在一个坐落于深色树林边缘、被灯笼照亮的露天酒吧里,几十个人物被“挤压”在一个空间中,看似热闹喧嚣,却弥漫着一种地狱般的气氛。画中没有一张笑脸,人们神情呆滞,个个如同僵尸幽灵。戴着黑色头巾、长着骷髅脸的“死神”独自坐在远处的桌子旁,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正如艾森曼本人所言,作品最终传达的是一种感觉或氛围,而不是为了叙述故事。应该说,这是画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讽喻和警示,画中的形象来自她对现实社会的深度观察和思考。与此相似的大型绘画还包括《夜晚的啤酒花园》(2007)、《贫穷的胜利》(2009)和《另一个绿色世界》(2015)等。

尽管艾森曼以具象绘画而闻名,但也创作了大量装置、素描、蚀刻、石版画、单色木刻和雕塑作品。自2012年起,艾森曼开始展示她的三维作品。《喷泉》作于2017年,围绕着一个小水池,放置了五个比真人还大的青铜雕像,每个人物都处于不同的状态:斜躺、小睡、思考、站在水中、手握罐装啤酒躺在池边。用艺术史的术语来说,它属于阿卡迪亚式作品,代表的是悠闲的田园生活。在这里,“喷泉”元素似乎是个玩笑,因为这些雕塑从所有不该出水的地方(例如从人物的小腿部位)向外喷水,并且喷出的水并没有进入水池里。在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艾森曼也展出了一组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人物或动物头部雕塑。

艾森曼既是艺术史的继承者,也是艺术史的反叛者,她在2013年接受《耶鲁每日新闻》采访时说:“历史既可以鼓舞人心,也可以被推倒……年轻艺术家需要了解艺术史,以便可以对它进行有教养的抵抗。”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 分享:
  • 编辑:苏悦     2020-11-24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