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新闻

四川泸州赤水河流域坚定护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脱贫资源

标签:新闻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任然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任然

每天早上8点半,缪小平都会骑着小摩托车,将他管护的3000余亩的山林巡查一遍。

“下午还要巡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左右,一个月要巡满24天。”“80后”缪小平说,“当护林员不轻松,但每天看护家乡的青山绿水,心情舒畅。”

缪小平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龙会村里当护林员,他也是本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庄所在的合江县,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赤水河,流入长江的地方。赤水河,奔涌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在四川,流经泸州市叙永县、古蔺县、合江县共45个乡镇,119.31万人。

“赤水河流域生态优美、资源丰富,但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乌蒙山连片扶贫重点区域。合江县属省级贫困县,叙永县、古蔺县则属国家级贫困县。”几年前,在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上,泸州市人民政府代表在会上发言介绍。近年来,泸州市以“脱贫奔康”为目标,坚持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在赤水河流域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特色农业等生态经济,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新路径。

2017年合江县率先脱贫“摘帽”,今年2月,古蔺县、叙永县也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缪小平家中4个大人两个小孩,仅缪小平1个劳动力。林区地少,家中两三亩地均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微薄。原来,缪小平在外务工,老人小孩均需供养,常常入不敷出。

“原来父母和另一户还共同承包了二三十亩林地,种植树木,然后卖木材,但是收入不稳定,还导致乱砍滥伐现象。”缪小平说,这些年,政府号召发展生态产业,根据规划,很多林地渐渐培育成了竹林,“每年固定时间砍,收益增加了,山里也美多了。”

“近几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造林抚育、提质改造等林业生态项目,镇上现共有8万亩林竹资源,今年成功创建为第一批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法王寺镇书记冯炼兵说,“镇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如蘑菇、药材、竹笋、茶叶等林竹产业。”

缪小平很认可发展生态产业的路子,2017年他回村应聘成为护林员,并在村庄担任扶贫专员公益岗位,得以顺利脱贫。了解到镇上其他村庄发展竹荪产业,效益可观,缪小平也计划学习栽培。如今,他还期待县里的生态旅游规划,“正在规划建成林海景区,可以做民宿,还可开发采竹笋等项目,那样,收入来源就更多了。”

在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许大姐已经吃上了生态旅游饭。今年1月,起于岔河村的鸡鸣三省大桥建成通车。所谓“鸡鸣三省”,意指一声鸡鸣,川、滇、黔三省都能听见,岔河村正属于三省交界之处。大桥横跨深沟峡谷,大桥下,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东流至此的赤水河,接纳渭河,在此折向东北,成为叙永县、古蔺县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的界河。

鸡鸣三省大桥通车后,迅速成为热门网红景点和游客打卡胜地。按照规划,许大姐在今年端午节前,在桥头摆起了20余平方米的特色小吃摊。“周末人多,车辆停满。”许大姐说,“好的时候,每天能挣二三百元。”

“青山绿水和传统民俗文化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们一直坚持以青山促脱贫。”水潦彝族乡熊伟介绍,退耕还林、涵养水土等生态工程一直是乡里持续开展的重点工作,“产业发展也围绕着‘青山’,主要是种水果”。

紧邻岔河村,翻过一座座青山,沿着赤水河再向东,20公里外的叙永县堰塘村,正在以“种水果”的方式,一边进行生态保护,一边进行脱贫奔小康。

在这里,千亩赤水河流域高标准现代柑橘种植示范基地已建成,绿油油的果树整齐排列、成片绵延在赤水河畔。

“赤水河,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为什么,因为两岸山岭坡度高,水土流失严重。”叙永超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会杰,指着已长有2米高的果树,道出了栽种该品种的缘由。“这里属于干旱河谷,根扎得深,有2~4米,能紧紧抓住泥土。”邵会杰说,也正是日照足,十年九旱,橙子才甜度高,而同时装备的最先进水肥一体、自动精准灌溉技术,保证了果树有足够的营养。“保生态、品质好、产量高、助脱贫,一举多得”。

邵会杰介绍,堰塘村示范果园覆盖农户235户,其中贫困户76户。2020年,柑橘预计产量500吨以上,产值超800万元。“园区内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进园务工以及分红等方式,全年每户可增收2万元以上。”

为了有青山,叙永县要抓住两岸泥土。而在赤水河上,还有一条著名的“白酒经济带”,正因为“泥沙汇入赤水河,带进特有的微生物群落和其他矿物质”,以及其哺育出的有机高粱,才成就了茅台酒和古蔺县的郎酒酱香。

“这更需要好的生态环境来维护。”郎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郎酒集团重视环保“不计成本”,“3.8亿元投入污水治理、热电废气治理设施、清污雨污分流改造以及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

这一系列的投入使得郎酒从过去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清洁生产的源头治理、循环经济回收利用。在郎酒万亩高粱基地二郎镇铁桥村,“质量与扶贫两手抓”。从高粱种植到白酒生产、酒糟养牛、牛产粪肥,再到红粱种植,依托绿色生态的种养循环模式,郎酒通过脱贫闭环,助力二郎镇通过高粱走上致富之路。

而据媒体报道,不止铁桥村,郎酒与古蔺县、合江县政府都签订了“糯红高粱种植产业扶贫”战略协议,并同川南泸州市、自贡市、内江市、宜宾市等233个村形成订单化合作,定点种植,定时、保价收储,红粱种植已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条,以此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向赤水河‘索取’之后,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反哺’。”郎酒集团这位负责人说:“我们一直在走实现白酒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之路,‘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信念,不会变”。

  • 分享:
  • 编辑:吴苏锦     2020-11-10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