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专题 > 我们的小康生活 > 热点聚焦

从“山沟沟里种田”到“工业园里赚钱”

——易地搬迁助脱贫的甘肃实践

标签:热点聚焦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田梦迪 袁鹏

上图为武威市古浪县横梁乡朱家墩村村民李宗菊在山里的老房子,下图为李宗菊在移民区的新居。 古浪县宣传部/供图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见习记者 田梦迪

□ 记者 袁鹏

“连平房都不敢奢望,哪儿想过能住上楼房啊!”家住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的王翠珍一家做梦都不敢想,这辈子还能住上宽敞亮堂的精装三居室。

推开王翠珍家的门,干净整洁的客厅映入眼帘,大落地窗、采光阳台、茶几、沙发、电视墙一样不少,大红色抱枕上金黄色的“福”字,透出这个家庭的喜庆。王翠珍家住在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里的圆梦苑小区,小区里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居民在凉亭下闲坐畅聊,孩子在广场上玩耍嬉戏,欢声笑语不断。

2017年,王翠珍一家和其他7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从几十公里外的山沟沟搬到了这里,最让她高兴的事就是,“以前娃娃上学得翻两座山,现在不出园区就有学校”。

因地制宜挪穷窝

三年前,王翠珍还住在山区,海拔高、气候差,她家的15亩旱地里只能种些大麦、小麦,往往是“种上一袋子,收了一抱子,打下的粮食一帽子”。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全县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山沟沟,土墙墙,上头盖着几片瓦。山里人的家在沟里头,地在山上头,娃娃上学在山那头。

为彻底解决高海拔山区群众居住条件差、增收困难的问题,民乐县于2017年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在圆梦苑小区新建住宅楼21幢742套,通过“大搬快聚”的方式帮助2876名移民“挪了穷窝”。

小区里,凉亭、连廊、广场等公共区域干净宽敞,环境优美;周围基础设施齐备,学校、医院应有尽有。为解决移民就业问题,民乐县生态工业园积极引进海升农业、华瑞农业、食用菌产业园等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引导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通过易地搬迁过上好日子,王翠珍所在的民乐县不是个例。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深山区、林缘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且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甘肃中部干旱区和陇东地区主要以就近搬迁安置模式为主,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产业园区等进行安置,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南部山区主要以“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的安置模式为主,通过插花安置、城镇化安置等方式,最大程度解决“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等问题。以武威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依托祁连山生态屏障保护、石羊河流域治理、黄河调水等工程,以水定地,以地定人,利用国有农林场、新开垦的耕地作为安置用地,通过集中安置和发展设施农业,达到了扶贫开发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统一。

精准施策改穷业

“搬下来、住进去”之后,还得“能脱贫、可致富”。

在金昌市永昌县南坝乡何家湾村,52岁的张金秀也因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从山沟沟里的土坯房搬进了公建民用的农宅小院。别看现在住得高兴,刚得知要搬迁时,她心里还犯嘀咕,“离了山上的几亩旱地,以后靠什么吃饭?”

为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甘肃各地依托安置区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因户制宜,分类精准施策,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刚搬来时,张金秀所在的何家湾村,除了村里建的一排排农宅,就是一片光秃秃的戈壁石头滩。面对土地贫瘠、基础设施短缺的现状,乡村两级带领村民抱团发展,依托永昌县惠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建蓄水池、铺设网管、开沟换土、发展日光温室,两年时间,何家湾村成功种植防风固沙苗木2万多株,在温室内外种植桃树、苹果等18个品种62万株经济果木,带动全村农户脱贫增收。同时,合作社充分吸纳全村剩余劳动力,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现在的张金秀就是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栽树、除草、浇水、剪枝等果木种植、养护工作。从前种大田,现在领工资,每天能挣120元,比起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日子过得好着呢。”2014年,何家湾村还属省列建档立卡贫困村,2019年,这个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385元。

与何家湾村的抱团取暖式脱贫不同,武威市古浪县因户施策,大力扶持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产业,以枸杞、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通过贴息贷款等方式帮助搬迁群众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的传统种养方式向设施精细化种养转变。

张掖市民乐县依托位置优势,在招商引资方面寻求突破。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引进海升集团投资4.8亿元建设占地466亩的海升现代智能玻璃温室项目,投资2.3亿元建成占地300亩的甘肃方舟水世界项目,积极打造集现代农业观光、有机农产品采摘、生态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还通过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

圆梦苑小区离这些企业只有几百米,王翠珍夫妻二人自然而然在家门口上起了班,很快在2018年脱贫摘帽。如今她和丈夫张得元在园区里有了长期稳定的工作,两人每个月收入近万元,抵得上过去一年。以前的房子复耕、土地流转,加上政策补贴,每年还有6000多元收入。

和天地斗争 靠自然发展

河西走廊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这里的人们探索出了一条条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居住在祁连山北麓山区的人们大多因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陷入贫困,山里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种庄稼也只能靠天吃饭。为解决这个看似无法战胜的难题,甘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通过“大搬快聚”的方式彻底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因地制宜搬新居、精准施策稳就业,引导移民“搬得下、住得稳”,开启脱贫致富新生活。

走廊上戈壁分布广泛,光秃秃的石头滩种不出庄稼怎么办?人们建蓄水池、铺管设网、开沟换土,在“种树比养娃娃难”的地方种植防风林带,精心养护经济果木。积极探索戈壁农业,引进无土种植和智能日光温室,依托光照充足、日间温差大等独特气候条件种植出畅销全国各地的农产品。

背靠张掖丹霞世界地质公园的南台村,开饭店、建宾馆,家家户户就近吃上了“旅游饭”;因矿建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的嘉峪关市,从飞沙走石到湖光山色,过去的“戈壁钢城”已成为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并不因自然条件恶劣而沮丧,反而坦然接受大自然抛来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对于上天给予的馈赠,人们更是牢牢把握,好好利用,靠政策引导不断探索脱贫致富新模式,靠智慧和勤劳稳稳当当奔小康。

  • 分享:
  • 编辑:吴苏锦     2020-09-22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