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情感

爸爸们为啥不看娃?

标签:情感 | 来源:生命时报 | 作者:记者 高阳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医师 钱英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缺位”问题常被讨论。我国2017年《0~6岁儿童家庭教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实际生活中,能做到时常陪伴、表达父爱的父亲只有30%~40%,即十个爸六个不带娃。近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刊载了一项新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父亲参与问题。

“父亲参与”,是指父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认知、情感、行为投入,是儿童心理健康促进的关键环节。研究作者之一、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医师钱英表示,尽管知道父爱重要,但爸爸带娃相比母亲还是比较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父亲自身觉悟。有调查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拥有更积极的人格特征,带娃参与程度就会越高。如果父亲对自身“父亲角色”的认同度高,那么育儿的参与度也会更高,照顾、游戏的行为就越多。这些都意味着,如果父亲本身接纳、重视养育者身份,并且自知有能力照顾好孩子,他们带娃的主动性就更强。

2.不良夫妻关系。研究显示,母亲的观念越开放,父亲参与程度越高,即包容、和谐的夫妻关系有助于爸爸带娃。对3600个家庭随访发现,孩子3岁时,若母亲对父亲带娃有更多的鼓励,可以增加孩子5岁时父亲参与的程度。另外,夫妻的婚姻质量越高,父子互动就越多,关系也越好。相反,门诊常见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孩子常常与母亲同盟,与父亲对立,这种让年幼孩子卷入夫妻冲突的家庭,往往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亲子关系上,父亲参与程度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有所降低,孩子的年龄、性别、气质也会影响父亲参与。通常,父亲更喜欢跟男孩互动,而较少陪伴内向的男孩或不爱社交的女孩。此外,多子女家庭孩子出生的次序、二胎家庭等因素也影响父亲带娃程度,比如独生子女的父亲参与度要高于非独生子女。

3.社会文化影响。钱英说,对比中外育儿理念,中国父亲经常使用“羞愧”“不爱”的模式育儿,认为带孩子主要还是母亲的责任。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更不利于父亲参与。还有,在我国,家庭中的男性仍然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工作时间长、出差多、工作地点离家远等,都是导致父亲参与不足的原因。一项对128个家庭,长达23年的随访发现,上一辈刻板的育儿理念如“母亲带娃、父亲挣钱”等会传递给子女,造成有些父亲只顾“赚钱养家”,忘了陪娃带娃。

尽管有诸多原因,但爸爸的功能不能缺。钱英表示,传统观念中,父亲代表阳刚,母亲代表阴柔,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父母之爱是不一样的。母亲更趋于感性、安全,呵护孩子的脆弱和敏感;而父亲更理性、冒险,成为力量和勇敢的代表。照顾孩子,父母都应该走心、出力。当个好爸爸,要尽量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场”。例如在孩子儿童期,他们开始喜欢冒险和尝试新事物,父亲要告诉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树立“红线”思维,但爸爸不能特别严厉,否则孩子会特别胆小,也不能过度溺爱,容易让孩子无法无天;到了青春期,爸爸要处理好“在场”与“放手”,不要以家长权威压迫孩子,在需要帮助时,父亲要主动给孩子支持,切忌说风凉话,与孩子争输赢。

钱英强调,父亲参与不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时刻陪伴”,而是在心理上让孩子感知到“有父亲做我的后盾”。出差多、工作忙的父亲,不妨多给孩子打打电话,但不要一聊天就问学习,让孩子多讲讲自己的生活,发现孩子的积极面,帮助解决一些情感、人际上的困惑。另外,建议父母建立“合作式育儿”意识,一起带孩子。也要积极改善夫妻关系,促进父亲参与,对其他家庭成员也要强调父亲参与的重要性。社会也要增加父亲参与方面的宣传,促进父亲观念的转变,营造好爸爸带娃的氛围,专业人员如儿科医生、幼儿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也可帮助促进父亲育儿的意识。


  • 分享:
  • 编辑:韩佳宁     2020-09-11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