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观点

野鸡大学“定期发作”,如何铲除“牛皮癣”?

标签:观点 | 来源:红星新闻 | 作者:赵志疆

又到了高考查分、填报志愿和高校录取的时间,每年此时,往往是各类涉高考招生诈骗的高发期。近日,教育、公安部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注意招录5大“陷阱”,谨防上当受骗。

作为备受关注的一场考试,时刻关注高考信息的不只是考生和家长,利欲熏心者也纷纷伺机而动,急欲从中谋取不义之财。从高考前的各种谣言,到高考后的招录“陷阱”,各类真假难辨的信息,无一不在撩拨着考生和家长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招录“陷阱”年年有,相关部门每年也都会作出提醒。其中,有些招录“陷阱”不断翻新花样,利用信息和技术的“时间差”钻监管空子,譬如“短信钓鱼”“花钱录取”“技术改分”“专家咨询”等。还有一些招录“陷阱”则以不变应万变,譬如“野鸡大学”,就像一块块“牛皮藓”一样泛滥。

1595751498208177.jpg?x-oss-process=style/w10


提起“野鸡大学”,公众都不陌生,虽然饱受口诛笔伐,“野鸡大学”却似乎始终存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国内“野鸡大学”有381所;2018年,这一数字逆势上涨至392所。随着招录5大“陷阱”的揭露,相关“野鸡大学”名录再次呈现在公众面前。相比起其他招录“陷阱”,“野鸡大学”显然危害更甚,一方面是影响范围更大,另一方面是套路简单粗暴。更为重要的是,相比起寻常“陷阱”的遮遮掩掩,“野鸡大学”却公开行骗。这哪里是什么“陷阱”,分明就是“明坑”。

毋庸讳言,“野鸡大学”一路做大的过程中,不排除有人明知是“坑”也要往里面跳——他们追求的不是接受高等教育,而是一纸不辨真伪的文凭。但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道“野鸡大学”的真面目,因一时失察误入觳中。对于甘心入瓮者来说,“野鸡大学”的身份并不重要,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如愿得到文凭;而对于误入觳中者来说,“野鸡大学”的花言巧语,往往使他们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于“野鸡大学”,既然知道此处是“坑”,有效的方法除了警告路人提高警惕,还要填平“陷阱”。

实际上,所谓“野鸡大学”大多数都是虚假大学。但不乏有一些虽然学校是真的、文凭却是假的情况,比如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学历教育资格却进行了招生,或者是教育培训机构滥竽充数。至于虚假大学,更是彻头彻尾的骗子机构,不仅学校是假的、文凭是假的,就连网站和简介都是假的。如果说鉴别真伪对于普通人存在一定难度,那么参照官方发布的“野鸡大学”名录肯定是最简单的办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对于那些不具备学历教育资格而进行招生的单位、滥竽充数的教育培训机构,还应据此作出处罚。至于子虚乌有的“骗子大学”,本身已涉嫌诈骗等多项罪名,更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野鸡大学”的顽疾虽然每到招生季才会“定期发作”,但其违法招生网站与宣传资料的存在非朝夕之功,每年招生季,也总会出现各种“野鸡大学”的花式招揽,这也提醒收到宣传单的考生和相关地方的职能部门,该举报的举报该打击的打击,以健全的管理和严厉的问责扎紧招生录取环节的篱笆。


  • 分享:
  • 编辑:刘丽君     2020-07-27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