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妇联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的行医故事

“大医生”到小乡村的善行没有终点

标签:妇联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徐旭

20191206f4fbcdbf066c4892bffdf7a25711280e.jpg

/ 人物小传 /

张晓艳,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15年3月,她发起成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会聚北京上千名医疗专家志愿者,奔赴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开展医疗援助,行程数十万公里,为两万多名患者义诊治疗。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11月1日一早,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的微信上,又收到了一位医生申请加入团队的信息:“若需要我,我一定全力奉献。”这是一位肿瘤科医生。

每次收到入团申请信息,张晓艳都满是欣慰。四年多时间以来,由她倡议成立的“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成员从十几人到上千人,如今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服务基层次数最多的全国性医疗公益团队。

组织专家“流动”到基层去

在张晓艳的手机上,仅基层义诊的组织联络微信群就有几十个。“每次义诊,我们都会建立一个微信群,进行组织、联络、保障。”“一个个微信群更见证了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规模和层次的不断增加。”

而在此之前,张晓艳更多的是在诊室拼命埋头干活儿。在她的记忆中,她最高的日门诊量曾达到189人。“刷新了个人纪录。”张晓艳说,“大老远的,人家从外地来看病,你能不给人看吗?”

在张晓艳看来,一方面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们都想来北京的大医院看病。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医院接诊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总是源源不断。

2013年,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之后,张晓艳就开始“抬头看路”,思考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她在地图上琢磨全国医疗资源的分布,“有的地方明显就是空白”。连上厕所都在想这个问题的张晓艳,想到志愿服务是个好办法,“不妨组织专家联合起来,流动到基层去”。

两万多名患者得到帮助

义诊活动的受欢迎程度,让张晓艳至今难忘。

2015年5月9日至11日,张晓艳带着十几名医生来到山西武乡。听说北京的“大医生”要来义诊,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涌向县医院诊室。

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医生们加班加点,为500多名患者进行了义诊和健康咨询。“当时我们都已经完成工作回宾馆准备用晚餐,发现还有患者直接来宾馆门口找我们,专家们又继续忙到晚上9点多,看完所有前来咨询的患者之后,才草草地吃了晚饭。”

从这次开始,这支由各大三甲医院主任级医师组成的“豪华”义诊团队,常常在休息日里离开北京,出现在一个又一个偏僻的村寨。

2017年7月,张晓艳带领志愿团专家走进西藏林芝,开展了最为艰苦的一次义诊活动。

他们转了两次飞机,又乘坐四五个小时的大巴,才到达林芝的波密县。途中海拔最高处达4700多米。专家们与藏民同吃同住,有的医生有高原反应,有的被蚊虫叮咬满身起红疹,但他们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怕耽误第二天义诊。仅这次活动,志愿团就为2000多名藏族同胞进行了健康体检和包虫病筛查。

“藏族同胞不善言辞,但脸上淳朴灿烂的笑容就能说明一切。”张晓艳说。

如果在当地义诊时发现了病症,能解决的就在当地解决,有的疑难杂症一时解决不了的,医生们就把病人的资料带回北京研究,有时还为病人来北京直接找专家会诊提供方便。长途电话沟通病情、完善病史、安排会诊……这是她额外付出的辛劳。

“老百姓太需要医生了,哪里有需求,我们就走到哪里。”在张晓艳的带领下,志愿团的专家们行程数十万公里,为两万多名患者做义诊咨询和健康指导,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见到来自北京的大医生。

把看家本领传授给基层医生

“输血”+“造血”,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为推动义诊长期进行,“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目前已经在一些县乡镇医院开展常态化支援,每月两次,风雨无阻,为市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9000多名医护人员开展诊疗指导和讲座培训。

“医疗援助不仅可以帮助基层百姓解决病痛,还可以与基层医生分享诊疗经验,共同助力区域医疗水平的提高,助力健康中国的早日实现。”

为了能及时帮助到基层,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张晓艳正在推进新计划的实施,利用远程会诊和远程医疗培训,把北京医疗专家们的看家本领传授给基层医生,不仅让患者见到大医生,还要让基层医生看到好老师。

“有效利用业余时间,这另一番忙碌也很美好,视野开阔了,天地也变得更宽了”。张晓艳说,带着专家们的付出和患者们的期望,把这场没有终点的公益做得更实更广,是她不变的追求。

  • 分享:
  • 编辑:袁梦佳     2019-12-0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