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女主角

以“需求”为核心,以资源视角做“供给”,实践“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女书记的社区治理“资本论”

标签:女主角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记者 任然

如果想在社区里实现美好生活,你有什么需求?

学英语、学日语、学戏曲、学习书法国画以及各类舞蹈歌曲,开展各类健康运动、互助按摩,或者想有一块小土地种种菜,想有一个公共食堂可以吃饭,想参与社区某块区域的规划,甚至,想创业有发展……

这些需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社区(后简称玉东社区)里,1万6千余名居民,在区域面积不到半公里的社区范围内,就能够得到满足,且绝大部分都是免费。

满足这几十余种需求的供给方,不只有社区两委的9位社区工作人员,还有在其引导带动下,孵化或引进的6家社会组织、培育和建设出的36个社区自组织。

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并让这么多社会组织、自组织,有序、有活力地在社区中良性运转?

“有一套方法论。”玉林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金惠,在成都从事社区工作已近20年,见证了社区从成立并发展至今的整个过程。她说:“我称这个方法论为社区资本论,是在对社区工作经验的总结下,结合了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区有关社区治理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并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形成。”

在杨金惠看来,在社区里,每一处场所、每一个人都是资源,都可以相关联,可以形成一个“需求供给”网,而居委会就是“织网人”。

怎么织?“首先要改变以往社区治理中冲突和问题视角,改变服务居民总是直接给予的方式,转变为资源视角,改变为参与式、众筹式、共享式。”杨金惠进一步强调,“当下,我们要不断挖掘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大化利用社区里的资源,吸引外部资源,让需求不仅能得到满足,还能实现自我发展。”

在这套方法论的实践中,玉东社区在国内外都收获了一定的声誉——曾获得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工作示范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四川省“三八红旗集体”、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社区”、成都市“文明社区”等称号……成为联合国儿基会儿童友好社区试点,2018年,三个国家大学的30余位教授还在此开展了国际规划师训练营……

基于此,走在玉东社区,总能看见新颖的场景,了解到有趣的内容,发现具有时尚前沿性的规划。

发现需求——以社区资源视角破题

玉东社区两委的办公楼一层很新颖,一个名为“玉林传家宝”的生活博物馆与社区办公场所融为一体。

大门敞着,一扇老屏风前,摆放着老柜子,老柜子上除了老式电视机、收音机外,还贴着一张白纸。白纸上是一项国际化范儿的社区工作内容,上面有一堆中文和英文的签名。屏风后面则是以长木凳为桌,由老竹椅围成的一处座谈区。

拐进杨金惠的办公室,她坐在一个已经发黑的木制办公桌前,身后是一张雕工精美的架子古床。屋中,各类老匾额挂在四墙,各种老物件随处可见。很多老物件旁还配有一个有关此物件的故事牌——“儿时的猪油罐”“缝纫机上的幸福”“南下老干部制作的老木箱”……社区工作人员就在生活博物馆的物件上办公,生活博物馆就设在居委会里。

“这些老物件都是居民捐赠的。”谈起生活博物馆的创意和建设,社区一位90后工作人员廖星介绍,老年人喜欢攒着老物件,年轻人兴起了“断舍离”。在玉林东社区,这样的小争吵和小冲突每天都在发生。反映到社区后,杨金惠和工作人员从“资源”视角出发,“何不让大家把老物件捐赠到社区里,通过老物件讲述时代故事,建个博物馆。”

“玉林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成都市最早开发的现代化小区。小区中有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足迹,也有年轻人开拓创新的弄潮身影。”廖星介绍,去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玉林东路社区党委决定创设“玉林传家宝”生活博物馆,号召党员群众把家中具有故事性和象征意义的老物件和传家宝捐赠到社区来,重塑集体记忆、用物件讲故事、用故事传承文化、以文化培育良好家风家教……

这样以“资源”视角破题的冲突解决方式,时刻在社区发生。

“视角是方法,首先还是要先抓住需求。”杨金惠说。在玉东社区,生活博物馆和居委会为一体,也代表着社区两委一直打破界限、以方便“你来我往”的方式,与居民进行联系对接。

在玉东,社区的三层办公小楼,是居民最常来“串门儿”的地方,办公楼里的大部分区域均向居民开放,日日排满各种居民活动。“每周五下午,这里的椅子桌子挪开,摆上三张按摩床,十余个阿姨叔叔在这里进行互助按摩和交流,特热闹。”廖星指着一楼屏风后的座谈区说。

杨金惠19年前被选为玉东社区书记及居委会主任后,每天下午带领工作人员分组走访各个院落开“坝坝会”,一个月轮一遍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如今,随着不断叠加,院落小组长例会、专设的各区域民情专递员、党员联席会等大大小小会议制度,以及有近500个活跃居民参与自理的社会自组织均成了“抓需求的渠道”。

除了收集需求,社区两委还引导居民发现需求,共同协作满足需求。

满足需求——以社区动员策略落地

办公楼旁的一块小广场,名为“玉东园”。乍一看,与一般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并无太大差异,绿植区、空地区、小舞台以及几把长椅。仔细观察,有其特别的地方。绿植区里种的是各种蔬菜,名为“创育农园”;墙上也有绿植,名为“雨水花墙”;小广场一侧的一处小屋,中午时人群络绎不绝,为社区公共食堂。

深入了解,很多设置有故事、有文章。“雨水花墙”实际目的为杜绝小广告“牛皮癣”;“创育农园”是居民经过几番讨论博弈后的规划,而小舞台则出自一位专业设计师志愿者之手……

“在玉东园的营造中,我们尝试了在其过程中形塑居民主体性。”杨金惠说,这个尝试已进行了近两年,虽然呈现出的场景并不惊艳,但激发了居民的主体性,策动了社会协同共治,完善了社区动员机制。

2016年5月,成都市民政局开展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提出要将城乡社区发展成为具有共同情感联结、共同社区意识、共同文化凝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玉东社区提出并成功申请到了打造“玉东园”的市级社区营造项目的立项支持。

近两年间,众筹亲子菜园、亲子厨房、厨余垃圾再利用、社区基金募集等项目相继落地。玉东园犹如一个鼓励居民参与的诱饵,随着一个个小项目的落地实施,新的居民自组织也同步培育出来……

以此策略,玉东社区“1+3+n”的社区动员路径也在渐渐形成。“1”为“党建引领”——完善基本组织建设、构建基本制度、培育基本队伍;“3”为“项目”“基金”“资源”形成闭环,保证需求落地,并以寻找社区痛点、难点、兴奋点撬动居民参与为n个支点。

在杨金惠看来,她的社区“资本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社区注脚,构建出的“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生活为本”“以居民自治为基础,策动社会协同共治”的诸多模式,均是对“加强社区治理,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根本遵循和实践。

提升需求——未来社区发展计划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玉林东路社区将位于玉林四巷的一间近300平方米的废旧车棚改造成一个全新的社区艺术中心,每周定期举办各类丰富的艺术、设计课程和活动。老旧的车辆、废弃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颇具艺术气息的绘画作品和别致的手作。艺术车棚的创设,符合玉东社区对未来社区发展的规划——“要满足居民更高品质的需求,同时覆盖年轻人群体。”

“目前,居民自治活跃人群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儿童,供给服务也主要针对这两部分群体。未来我们想针对年轻人群体开发设计一些服务,也激发出年轻人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杨金惠说。

杨金惠,这个已年近五旬、深爱自己所居住、工作的社区、酷爱学习、喜欢创新的基层女干部,带着神秘的微笑举例,“比如,规划出社区中的一个房屋,用于年轻人进行创业项目试验。社区免费提供场地3个月,创业者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创业内容服务,并可帮助其验证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完善其项目内容,同时挖掘出更多年轻人资源,搭建起年轻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网络……”


  • 分享:
  • 编辑:明小玉     2019-12-02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