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联 > 新闻板块 > 家庭工作

两代驻外大使、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官、开国将领、三代军人汇聚一家

红色家庭:理想是最美的传家宝

标签:家庭工作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陈姝

▲ 1970年,陈志方夫妇出使瑞士前与陈越秀合影

▲ 1959年,陈志方夫妇在伊拉克

▲ 陈越秀夫妇和儿子

▲ 1980年全家福。从左至右:陈小征、陈龙江、母亲王静、父亲陈志方、陈越秀、陈小东

主人公说:

“我的父母心怀理想,对工作勤勤恳恳,他们勤劳朴实、坚韧正直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些后人。他们的言传身教也奠定了我的价值观,给我的人生带来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见习记者 陈姝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际遇,如果说一个人的名字和他的人生追求有关,那么,在陈志方的人生追求中,革命的理想和他的名字紧密相连。

陈志方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从事外交工作,是资深外交官,曾任外交部国际司司长,中国驻叙利亚、伊拉克、乌干达、瑞士、越南大使,外交学院副院长等职。

1906年,陈志方出生在江苏省无锡一个日渐贫困的书香世家。从小母亲教导他要以天下为己任。15岁时,他自己做主把原名陈士骥改为陈志方,旨在表明好男儿志在四方。

努力上进 兢兢业业为党工作

陈志方的女儿陈越秀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父亲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事业曲折奋斗的一生。1926年,已是共青团员的陈志方受党组织的派遣,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转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后来,因为革命需要,父亲曾多次转换工作,从红军卫生工作初创时期的领导人到部队优秀政治工作者、资深外交家。在动荡战乱的岁月中久经生死考验,他坐过国民党的牢,三过雪山草地,险遭张国焘杀头……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父亲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刚直不阿,一生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直到为祖国的外交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陈越秀说。

陈志方的外交生涯从1956年由广州市副市长调任外交部国际司司长开始,后来作为特命全权大使先后派驻叙利亚、伊拉克、乌干达、瑞士、越南,外交履历十分丰富。

据陈越秀回忆,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进入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在那个物资非常匮乏的年代,一种名为“伊拉克蜜枣”的果实,以0.31元一斤的价格,出现在中国的百货商场里,成为百姓们眼中最为甜蜜的食品之一。

当时,陈志方担任中国首任驻伊拉克大使没多久,伊拉克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物资援助的请求,由于灾年我国自身发展已很困难,面对驻在国政府的请求,陈志方经过调研、深思熟虑,大胆地向中央提出进口“伊拉克蜜枣”的方案。这一举措,既满足了伊拉克的援助请求,也缓解了中国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的状况,达到双赢。

“那蜜枣吃起来很甜,不齁嗓子,我记得当时最爱吃的是用蜜枣做成的五分钱一根的冰棍。”陈越秀说起有关蜜枣的往事,话语间似乎还透着一股甜蜜。

1956年,年近半百的陈志方成为中国首任驻叙利亚大使。当时,叙利亚人民生活虽不富裕却很安宁,历史悠久美丽的首都大马士革更被比作“天堂里的城市”。该国虽然与我国信仰不同,但反帝反殖民统治的立场是与我国一致的。陈志方通过实际调研,编写了一份《叙利亚概况》电传回外交部,获得毛泽东主席的赞赏,毛主席在接见回国述职的大使们时说:“我喜欢看这样的报告。”能得到主席的表扬,在当时的外交部属凤毛麟角。

陈越秀说:“在我印象中,父亲是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他是有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永不言败的强者,艰苦奋斗、努力上进是父亲一生思想的追求。”

“1977年9月父亲去越南履职时,已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但面对祖国的需要,他毫不犹豫选择前往。在履职的11个月里,父亲带病坚持工作,面对当时外交工作的严峻形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谈判。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休息,父亲的心脏病日渐加重。一天,终于在两次谈判间隙时晕倒在卫生间,被专机急送回国抢救。身兼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的他,为了不让越南人看出自己的病状,在心跳只有20次/分钟危险的情况下,坚持自己徒步登上接他回国救治的飞机旋梯。父亲是我心中的大英雄。”陈越秀说到此处,眼中含泪,充满对父亲的无限崇敬。

成长在革命家庭,自小就有军人情结

外柔内刚、面容姣好、知书达理、气质独特,这是陈越秀对母亲王静的印象。

年轻时的王静满怀革命理想投身到革命洪流当中,1938年到延安,先后在抗大、中央党校、中国女子大学学习;而后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前线。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王静任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代理局长,为解放广州、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立下汗马功劳。

“我母亲的理想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她与父亲在抗大结为伉俪后,互敬互爱,互助互励,相濡以沫。1956年之后,她先后担任驻叙利亚、伊拉克、乌干达、瑞士、越南使馆政务参赞和代办,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参赞。”陈越秀谈起母亲,有一份发自内心的自豪。“我的父母心怀理想,对工作勤勤恳恳,他们勤劳朴实、坚韧正直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些后人。他们的言传身教也奠定了我的价值观,给我的人生带来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据陈越秀介绍,哥哥陈龙江,1966年北京四中高三毕业后,在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工作。后入伍在海南尖峰岭从事侦听任务,经受了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大姐陈小征1964年大学毕业入伍在空军报社工作,后随姐夫先后在苏北、鄂西的军队科研一线工作十多年。二姐陈小东和姐夫马振岗一直在外交战线工作,姐夫任英国大使时正值香港回归,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

1968年,陈越秀17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海南岛五指山区一个边远的农场上山下乡。“那时候在农场工作,条件很艰苦。白天上山开荒种橡胶树,三更半夜摸黑进山割胶,凌晨挑着几十斤重的胶液走在崎岖的山间小道返回,自己根本不觉得苦和累。每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父母亲常讲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苦,就觉得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陈越秀对父母亲艰苦奋斗的教导犹记在心。

陈越秀回忆道:“受父母影响,我从小就有军人情结,后来参军了谨记父母的嘱咐,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当一名好军人、好医生。”

陈越秀参军至今已整整50年,当医生40多年,其中从事超声工作时间最长。她深信超声科医生“超越无止境,无声胜有声”,刻苦钻研超声技术,凡是经她诊治的患者,对其精湛医术都非常认可。

传承父辈光荣传统 矢志不移前行

相似的家庭经历、共同的“红色基因”,使陈越秀与爱人邱五元成为伉俪。

邱五元的父亲邱国光是开国少将,1929年,年仅11岁的邱国光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之中。他的一生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一名普通战士、会计、收发员、管理员,到成长为一名开国将军。他从未上阵亲手杀过一个敌人,但腥风血雨、艰苦卓绝的历练使他成为运筹帷幄、精通后勤保障的优秀后勤领导干部。

“父亲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对我们的要求都很严格,那时候身居军区首长之位,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总是鼓励我们兄弟姐妹们到最艰苦最基层的地方去。”邱五元说,兄弟姐妹九人,除了最小的妹妹是公安干警,其余的都参军入伍。其中大哥、八妹及两个妹夫主动请缨,参加了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邱五元曾经在广东珠海万山群岛工作,坚守祖国的南大门,在海岛一干就是20年,每年的春节基本在部队度过。而那时候的陈越秀则一心扑在医疗事业上,他们为大家舍小家,秉承父辈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懈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邱五元告诉记者,在红军长征的湘江战役中,自己家中有四位亲人参与战役,并幸运地活了下来。与他们相比,我们所吃过的苦,走过的路,都不足以称之为艰难,更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因为工作需要,1997年,邱五元调到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任职。此后,邱五元最难忘的事是迎战2003年的非典,他说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时,我们所的科研人员与非典展开四个多月的殊死搏斗,在国内率先分离出高致病的冠状病毒,成功研制出了预防药物和物理防护装备等。通过非典事件的考验,我想任何时候,我们只要思想过硬,迎难而上,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邱五元回忆起往事,品味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慨道:“如今国家步入了新时代,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次看完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心情非常激动,那些为新中国创建付出毕生心血的老一辈革命家要是能看到的话,肯定为之自豪骄傲。”

斗转星移,岁月奔流,邱五元的儿子邱枫也曾是一名军人,1999年考入军校,实现了继承父辈事业的理想。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基层连队工作,在负责警备纠察和打击假军车假军人、支援地方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工作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2011年转业后,作为一名烟草执法队队长,他与同事们战斗在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一线,多次破获大案要案,经历生死的考验。由于出色完成任务多次受到表彰。

邱枫说:“我们这个大家庭红色基因比较强大,爷爷辈为新中国的解放不止奉献了青春,甚至牺牲了生命,我的骨子里流淌着红色的血液。正因为这样,除了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多是保持好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我要传承祖、父辈的光荣传统, 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会矢志不移地继续前行。”

记者手记

执着心中梦想 筑牢精神家园

在采访陈越秀过程中,记者深受感动。一家三代人,沿着历史的足迹走来,传承红色家风。

这个大家庭是中国千万革命家庭之一,他们为了理想、为了人民的幸福,默默地牺牲着、付出着,不求回报,才换来了如今和平、安宁、和谐的日子,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老一辈革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舍身报国的伟大情怀无不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家园,坚守革命事业,执着心中的梦想,以此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国家发展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 分享:
  • 编辑:刘丽君     2019-11-13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