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文娱

《李尔之歌》用音乐重塑莎士比亚,是回归古希腊戏剧传统

标签:文娱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崔颢

继6月瑞典皇家戏剧院罗密欧与朱丽叶合唱团的《麦克白》之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在本周迎来了今年第二部音乐戏剧的造访——来自波兰羊之歌剧团的《李尔之歌》。此前因为2015年在乌镇戏剧节口碑爆棚、豆瓣评分一路飙到9.9分的“神作”《樱桃园的肖像》,使波兰羊之歌剧团在国内戏剧圈名声大噪。此前《李尔之歌》《评论哈姆雷特》等作品在上海演出,也不乏“跨城追剧”的观众。这一次《李尔之歌》终于在京城得见,也由此揭开这支“天团”的神秘面纱。

《李尔之歌》剧照。摄影/塔苏

同样是以阿卡贝拉做基底的音乐戏剧,如果说《麦克白》是用音乐元素点缀戏剧以丰富叙事手段的话,《李尔之歌》则更像是将戏剧性注入音乐以延展其表达。整场演出由12首曲目组成,在曲目之间,坐在舞台一侧的导演乔格什·布拉尔会起身为大家讲述下一曲的主题与展现的内容。这位16岁那年因观看了格洛托夫斯基的一出戏而走上戏剧之路的导演,自然也将“质朴戏剧”的创作理念融入了他的作品:舞美是简单排成一排的黑色座椅,灯光也只起到照明的作用。10位演员身着朴素的黑衣,在摈弃一切“干扰”的舞台之上,用纯粹的表演引发更为直接、感性的观演交流。

尽管对格洛托夫斯基崇敬有加,导演乔格什·布拉尔也并没有将质朴戏剧的全部理念一味照搬到他的作品之中。他曾多次提及“音乐实际上才应是戏剧的核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剧团得名“羊之歌”——古希腊文中意为“悲剧”,代表着剧团对古希腊悲剧传统的继承:对仪式感的追求,演员们肃穆庄重的表演状态,以及对类似于古希腊剧作中“歌队”的功能展现,都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超然别致的气质,也代表着对传统戏剧根源的回归。

《李尔之歌》剧照。摄影/塔苏

对经典文本的重塑则是羊之歌剧团作品的另一大亮点。《李尔之歌》的创作灵感来自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李尔王》,但不同于大多数作品对其中起承转合的忠实,在《李尔之歌》中你找不到哪怕片段的讲述,就连接收的信息也大多支离破碎。面对着众多无实意的唱词,抱着听故事的预期走进剧场的观众可能会有些失望。不过,倘若你对《李尔王》的故事、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便会发现它的奥妙:每一首歌曲都是对《李尔王》中关键情节的提炼,配合简单的形体表现与互动,不讲故事而是着力于情绪的渲染和表达。

这正是波兰戏剧一贯讲求“让观众走入到戏剧的情境之中”的一种全新阐释,这一诉求,又与整部作品至简的形式高度契合:当乃至歌词的意义都被抹去之时,面对如此富有感染力的旋律,观众也仿佛被插上翅膀,从翱翔俯瞰幅员辽阔的王国,到侧耳倾听民众的窃窃私语,再到直面小女儿考狄利亚如泣如诉的恳求,舞台上的“留白”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与演员同呼吸、共命运,从虚幻中捕捉那份直触心灵的真实。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几个段落,譬如第8曲《战争》中,演员们用手敲击椅面模拟战争的浩大声势,抑或最后一曲《死亡》中,一位演员用鼓槌敲击其他演员手持的鼓面,击打出招魂的鼓点。宏大的气势之下,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也最大化了剧场艺术“现场性”的优势,以看似简单的手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加持效应。

在全剧最初的引言中,乔格什讲述了他观看康定斯基画展的经历,这既是《李尔之歌》创作灵感的萌芽,其中谈及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关联与互通不由得令我们思考,在当下我们该如何看待经典、重塑经典?相较于忠实的演绎,或许如《李尔之歌》这样有自己独到见解与表达的小戏,更有其价值所在。

  • 分享:
  • 编辑:韩佳宁     2019-10-21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