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联 > 新闻板块 > 组织工作

大学时代的张小娟:始终心向大山里的家乡

标签:组织工作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周韵曦

20191018ea102f0a46d3422fa175c8d21a3d9bcc.jpg

2006年暑假,张小娟跟随蒙曼老师等在湘西凤凰县进行田野调查实习。 (张小娟大学同学供图)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周韵曦

满额头的汗,背着一大口袋的湿核桃,进门就热情地招呼大家:“这是我家乡的特产,等我晒干后,大家来尝尝。”

这是张小娟在大学宿舍的第一次“亮相”。

“我一直忘不了,小娟那‘热气腾腾’出现在寝室门口的样子。”室友付丽园记得,“她当时带的核桃,比带的衣服还占地方。”

之后几天,张小娟一直忙活,把铺满大半个阳台的核桃晒干后,一个个地砸开,小心翼翼地蘸上蜂蜜,送到每个同学手中。

“开学报到的第一天,小娟的质朴就打动了我。”室友乌兰说,已过去17年了,小娟从未改变,她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更爱她常说“成片的花儿很美”的家乡舟曲。

10月7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当“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在扶贫工作中不幸遇难”的消息从手机里跳出时,当年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共度学习生涯的同窗,很难接受,那个“前些日子还在朋友圈推荐舟曲”的张小娟,竟已离开了,牺牲在她最牵挂的扶贫路上。

认真的小娟

1985年4月,张小娟出生于甘肃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一个普通藏族农民家庭。

2003年,勤奋有加的张小娟以舟曲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历史学和旅游管理双学位专业。

同窗4年,张小娟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颇好的人缘也让同学们在十年后回忆起来唏嘘不已。

一提到小娟,乌兰眼前总会浮现出她极其朴素的衣着打扮:她非常节省,节省到成了宿舍标杆,一顿晚饭还不到一元钱。

付丽园和张小娟走得最近,看到了小娟最为文艺的一面:她爱看书、写文章,闲暇时能在国图一待就是一整天。她也爱画画,作为宣传委员,系里的很多板报都出自她手。

小娟的认真,同学们都见识过。

2006年,多位民大师生组队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进行田野调查实习,调研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部门经济状况。

同学、好友张新宇还记得,在这次实习之前,张小娟就已经开始为此做准备,有针对性地收集材料、设计调研选题,还专门找他借了录音笔,并兴奋地说:“有很多地方要调研,这个肯定用得上。”

实习归来后,很多同学都放假回家了,而小娟又马上投入下一个调研中。同时还主动请缨和另一名同学一起负责申报了首都大学生实践团体评奖。

由于申报材料较多且时间紧急,张小娟埋头苦干、没日没夜忙了好几天,但她从来没有畏难情绪。最终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实践团体。

乐观的小娟

在师生们的记忆中,小娟总是会用自己的乐观影响他人。

刚入学时,第一次远离父母,刚刚成年的姑娘们,总想尽快尝尝踏足社会的滋味。很快,张小娟和张珊等四个同学选中一张勤工助学的传单,每人缴纳了160元中介费,接了一个做调查问卷的活儿。

但完成任务后她们却发现:中介人去楼空。那时,她们一个月的生活费普遍才400元。就在大家都在懊恼时,张小娟却跟没事儿人一样安慰大家:没关系,就当交学费了。

小娟的宽慰,让大家渐渐摆脱了不良情绪。但那时,同学们并不知道,家境极其贫困的张小娟,是因被选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生,才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

“张小娟总是能用自己的积极心态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跟着她一起快乐起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副主席(兼)蒙曼曾是张小娟的实习带队老师,她说:“念书时,小娟属于不前不后,不声不响的女孩子,如果不是因为我带他们班去湘西实习,可能都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

这个最初让蒙曼觉得“很沉静、默默无闻”的女孩,通过一次实习,让老师刷新了印象。

那次实习,不仅路途遥远、坐火车硬座长达25个小时,同学们在当地江边住的房子又潮又热,没有空调,大家的汗“就像河一样流”。赶上雨季,被褥总是湿乎乎的,衣服洗了也很难干透,蚊子更是多得打也打不完,再加上饮食偏辣,很多北方同学难以适应、情绪低落。

大家却记得,小娟从不抱怨,还老是安慰他人,笑容也很治愈。

在师生眼中,张小娟特别有奉献精神,特别喜欢帮助别人。

“这孩子身上有一种淳朴的本质,人群中可能不易凸显,但关键时刻这种质朴的东西会闪光。”回忆往昔,蒙曼说。

有理想的小娟

2007年毕业时,就业形势并不太好,张小娟却在毕业前,已顺利入职五星级酒店北京歌华开元酒店人资部门。

对新工作,她曾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一定不要辜负了这个地点。我来这里比较早,我所见的这座楼是有生命的……你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请你记得,每一寸空间背后,都能写出无数颂歌。”

一年后,张小娟却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驻村干部。

“自从接手这个班,每次跟小娟谈话,她说得最多的是与家乡有关的话题。”班主任章毅君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毕业时与张小娟谈到她未来选择去向时,小娟首先想到的还是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其实除了回到家乡,她并非没有其他好的工作机会,但真正牵动她内心的,恐怕还是不能割舍的乡情吧。”谈起小娟的选择,付丽园这样认为。

2007年正值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即,需要大量志愿服务人员,小娟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正好对口,她所入职的酒店也被指定为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

但内心对家乡的依恋不舍,让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平凡的基层干部。

“将家乡的扶贫工作当作非常重要的事业,这确实符合她的理想和追求。”章毅君这样说道。

从大城市回到西部山区的农村,张小娟也曾有过不适应。

她给付丽园、张子薇和乌兰等好友打电话说,那里没有电脑,还得自己生火做饭。

但小娟的字典里,没有放弃。和付丽园聊天谈到各自工作时,小娟总想着,能否为家乡父老做些事情。令好友欣慰的是,渐渐忙碌起来的小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之前的工作经验,为当地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

在张新宇看来,张小娟的回乡选择,是因为“她觉得只有回到家乡才可以发挥出她的特长,真正做一些事,实现她的理想和抱负。”

“她爱美,爱家乡,希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这是一种本能而纯朴的情感。”蒙曼说,“生活在幸福而美好的时代,并没有消磨她们的意志,反而让她们对家乡、对国家充满爱,愿意为之贡献力量,愿意让家乡和国家在她们的奋斗下变得更好。”

蒙曼记得,在2006年的那次实习中,张小娟时刻挂在嘴边的话便是:“我家乡比这儿美多了。”

大学四年,很多同学也都经历过小娟这样的“宣传轰炸”。

“每每谈起家乡,小娟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说成片的花儿很美,总说欢迎大家去做客。”正是从她那里,同学刘晓杰知道了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舟曲,有片纯净的土地叫甘南,至今向往之。

  • 分享:
  • 编辑:袁梦佳     2019-10-18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