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首页栏目 > 家教

纪录片《零零后》: 在观察中找到教育焦虑的“清除键”

标签:家教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 作者:周韵曦

在成年人心中,童年是美好而不可取代的,是珍贵而不能重复的。但在这成人式思维的背后,每个儿童的心理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他们如何应对成长中层出不穷的烦恼?真实的童年时光,究竟充斥着怎样的滋味?

喻溟

柔柔

张同道(左)和池亦洋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韵曦

2006年,4岁儿子逐渐出现的一系列言行,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张同道作为父亲顿生困惑:“他一度对我所有的提议都说‘不’。”他在困惑中思考:今天应该怎样做父亲?这些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

从2006年开始,为了探究这一代人的成长秘密,张同道将摄影机架在了北京昌平区一所名为芭学园的幼儿园内,将镜头对准一群“零零后”孩子,持续记录他们从幼儿园一路走进中学的真实成长历程。

2019年9月,中国唯一一部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电影《零零后》在国内上映,展现了他们快乐和烦恼共存的真实童年。影片一经放映便被观众评为“一部有温度的、值得天下父母都去看”的纪录片。

他们太独特了

如果说每个幼儿园都有一个虎气十足的孩子王,那么在芭学园,这个孩子王就是池亦洋。影片开头,梗着脖子、不断大声抗议的池亦洋,迅速能让成年观众在心理上产生震慑感。

喜欢独处的一一,总是一个人吃饭、睡觉、玩耍,别人看她过于内向,她却怡然自得,才3岁就能说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而柔柔,则是另一个美好的存在。有人甚至评价:极具艺术天赋的她,就像上帝撒落在人间的美妙音符。但美妙的音符,却会在融入和声时遭遇排斥。由于不愿顺从其他孩子,柔柔常被孤立在外,眼泪不断。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喻溟受邀担任该片分集执行导演,她深刻体会到:“‘零零后’这代人太独特了!”

谈到影片的片名,喻溟表示,这代人生于2000年以后,而且他们生活的国家和社会在进入2000年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一切,包括拍摄地芭学园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都是跨时代的产物。

同时,进入拍摄的第三阶段,与升入中学的孩子们再次接触,令喻溟产生不小的震撼:“这代人长大了,外形有了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了。”喻溟说。

片中,柔柔能随口说出一些富有哲思的话,比如妈妈没接电话,让她产生“拒绝是人生的一部分”的思考。池亦洋15岁接受采访时说:“人生不光是什么买车买房娶媳妇。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这些变化都让张同道和喻溟觉得,“他们真正称得上是一代人了。”

内在动力的源泉

2014年,喻溟的女儿出生了。升格为母亲的她,开始了对教育更为深刻和直观的体会。

“小学阶段,我们敲开家庭的门,从而看到家庭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喻溟告诉记者,“比如享受独处的一一,她的父母都是科研工作者,他们不擅长社交,但享受安静。”

影片中,池亦洋经历了被幼儿园家长集体劝退、学习成绩差,直到15岁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柔柔经历了从被同龄人孤立、数学不开窍,直到远赴美国求学荣获过5次最高学业奖,他们的成长道路逐渐拓宽,他们的力量和天赋都得到了完美施展。可以说,“不太美”的童年,成了他们成长道路上先抑后扬的前奏。

为什么曾经令人充满担忧的孩子,叵测的成长道路如此峰回路转?

喻溟告诉记者,当池亦洋在小学阶段遭遇成绩问题时,统一了“他是一个擅长大肢体运动的孩子”的认识后,他的父母便开始不断尝试、寻求在其他领域为孩子增强自信的方法。

池亦洋在遇到橄榄球前,也曾尝试过足球、篮球、架子鼓等。“他学习打架子鼓时,他父母和弟弟可以组成一个乐队。全家去滑雪,父母也得滑得特别好。”喻溟语气中充满了赞赏,“面对孩子的各种情况,他的父母没有把自己身上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也没有用权威去管理孩子,而是通过沟通、寻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方法,然后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正是孩子内在动力的来源。”

作为母亲,喻溟也受到了启发:“池亦洋今天能够成长得那么阳光,是因为没有被老师和父母扣上‘问题孩子’的帽子。父母同时做了很多努力,理解孩子的特质,并将其保留下来。直到孩子进入新的成长阶段,他遇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那些被保留下来的犹如火种的内在特质,便得以再次燃烧起来。”

用观察代替焦虑

当前,“焦虑”不可避免地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关键词”。

“同为‘70后’家长,我们这一代人伴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是愿意迎接新事物的一代人,不想重复老路、又希望挖掘出孩子更多可能性,这一代人成了最焦虑的家长。”喻溟说。

“随着拍摄的深入,我和所有的父亲感情是一样的,那就是我的孩子会不会有一个好前途,他能不能考上一所好大学、过上好的生活?”导演张同道也与家长们有着共同的焦虑。他直言:“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儿子发现自我,能让他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我,直到现在。”

片中,柔柔5年级时,父母针对女儿升学所展开的一段对话曾引发热议。

柔柔母亲坚定地认为,考试可以牺牲掉,要保留孩子的天性。“你要看的远一点,别被眼前这一片树叶挡住眼睛。”她对爱人说。但柔柔父亲却叹气反驳:“你说点实际的行吗?怎么把孩子的成绩搞好?能考上学?”

可后来,“不走寻常路”的柔柔不仅数学不再是问题,还能教美国人数学。2019年,她拿到了十所大学的offer,最终选择了普渡大学的教育学专业。

“如果能像柔柔妈妈一样,把人生拉长来看,可能都会少一些焦虑。”通过拍摄喻溟发现,中小学阶段的父母最为焦虑,“因为他们害怕孩子的不在状态会一直延续。但我们在拍摄大量家庭后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开始探索世界,懵懂是主要状态。”

不过,焦虑也不完全代表坏事,也是探索新的可能性的必经之路。但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孩子的?

“就像芭学园的大李老师说的,养花还得先去掌握它的花期,养孩子就更加精密复杂,如果不去更多地观察、了解,怎么知道该怎么养育它?”喻溟认为:“只有观察过自己的孩子,才会知道什么适合他,就会笃定一些。”

对此,池亦洋的母亲也是认同的。她告诉记者:“孩子的路并非我们所能想象和安排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根据他的情况找到适合他的方式,然后接纳他的不足,引导、帮助、支持。”

长达12年的拍摄与观察也解救了父亲张同道。“父母都希望为孩子谋定、策划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孩子成长有自己的规律,通过这12年跟踪拍摄,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不再焦虑。”

  • 分享:
  • 编辑:刘丽君     2019-10-12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