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70周年专题页面 > 礼赞新中国

“红军娃”故事里的军民情深

标签:礼赞新中国 |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 作者:袁鹏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袁鹏

在甘肃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临泽战役纪念馆的展厅里,有一张母子合影照片,照片中的母亲叫吴仲廉,是一位女红军,她是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九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照片中的儿子叫王继曾,他是吴仲廉与丈夫曾日三(时任西路军第九军政治部主任)的孩子。1937年初,红西路军在张掖临泽县一带与国民党马家军作战期间,因战况险恶,孩子无法带走,吴仲廉和曾日三把在战场上刚刚出生的孩子留给了临泽县一户叫王学文的农民夫妇收养,其后吴仲廉和曾日三继续随军艰苦转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吴仲廉通过多方打听,才最终与失散了14年的孩子重逢,这张母子的合影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1936年12月底,在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等的率领下,红西路军艰苦转战至张掖临泽、高台一带,九军在临泽沙河堡驻防期间,时任红九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的吴仲廉已经怀有八个月的身孕。1937年元月初,吴仲廉在临泽县沙河堡花园村一带生下了她和曾日三的孩子。孩子出生时正是寒冬腊月,是河西走廊最冷的时候,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天气,红军指战员们都难抵严寒和风餐露宿之苦,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更是时刻面临着危险。

据纪念馆资深讲解员张雁介绍,当时战斗频繁、物资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行军打仗带着孩子又极不方便且容易暴露目标,于是吴仲廉找到当时花园村的苏维埃委员张永禄,商量能否找个可靠的人家将孩子托付。为解决吴仲廉的后顾之忧,张永禄找到了为人忠厚老实、处事通情达理,家中又缺少儿女的国民党花园村民团大队长王学文。王学文的妻子刚生下一个两三个月的男婴,还在吃奶,孩子托付给他们不但有奶水吃,同时,鉴于王学文民团大队长的身份,将孩子寄养在他家也便于掩护。王学文虽系民团大队长,但他生性宽厚,于是吴仲廉和丈夫曾日三毅然决定将刚生下40天的孩子送到了王学文家中。临别时,吴仲廉强忍住泪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孩子。从此这个在战场上出生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分别了。

其后,因为红西路军和马家军力量对比悬殊及气候、地理等各方面的不利原因,西路军战况日渐险恶,1937年3月初,西路军先后被迫从临泽倪家营子转战至祁连山的梨园口、康隆寺一带,在与马敌交战中部队遭到重大损失,3月14日,与马家军屡次激战后的西路军余部撤到了康隆寺以南的石窝山,在石窝山上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召开了最后一次扩大会议。会后,西路军分为三个支队分散突围。在突围转战中,曾日三不幸壮烈牺牲。吴仲廉也在祁连山与马家军的遭遇战中不幸被俘,落入敌手。后来,吴仲廉先后被敌人转押至西宁、南京,后吴仲廉在南京被我党营救。

张雁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曾日三和吴仲廉的孩子被寄养到王学文家后,王学文夫妇对这个红军的后代倍加珍视、疼爱有加、视为己出。为纪念孩子的父亲曾日三,王学文给孩子取名王继曾,意思是要让他继承他父亲曾日三的遗志,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

1939年,王学文因为收养了“红军娃”王继曾,被国民党马家军抓到兰州投进了监狱,解放前夕才被我地下党组织营救回临泽。王学文被马家军抓走后,他家的生活虽然一度陷入了困境,但是他的家人仍然千方百计地保护、养育王继曾长大。

全国解放后,1950年,在王继曾14岁时,兰州军区受吴仲廉的重托经多方打听找到了孩子,并派人来接孩子。解放军某部还给王学文家赠送了一块大红缎软匾,上面写道:学文同志,你为革命抚养后代,人们永远记在心中。吴仲廉曾长期在司法战线工作。

据史料记载,红西路军失败以后,许多被打散和突围出来的红西路军将士在化妆潜返延安途中都得到了沿途河西老百姓的帮助。原红西路军九军参谋长、开国上将李聚奎就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那些穷苦百姓实在好,他们正处在春荒时节,自己明明吃不饱,却总是给我一碗稀饭或炒面。靠着他们的接济,我才能够撑下来!”

正是在老百姓的掩护帮助下,在血雨腥风的年代,西路军在失败后仍旧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并最终走向了胜利的征途。

  • 分享:
  • 编辑:     2019-09-24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