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女儿童家庭大数据中心 > 思想引领 > 女性研究 > 新女学周刊

性别与医疗:东亚科学技术史研究聚焦点

标签:新女学周刊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章梅芳

编者按

第15届东亚科学史国际会议日前在韩国全州市召开。会议吸引了中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性别议题也成为热门主题之一,集中在性别与医疗方面。与会学者讨论的具体议题主要与女性的身体遭遇、生命过程直接相关。数学史、物理学史、天文学史等传统学科史领域的性别议题则较少被关注,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8月19日~23日,第15届东亚科学史国际会议在韩国全州市全北国立大学召开。这次会议吸引了中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分设主题报告会6场,74个专题研讨会300多场学术报告,内容涉及东亚数学史、物理学史、天文学史、化学史、医学史、技术史及工程史等多个方面,性别议题也成为热门主题之一。

东亚女性与医学、科学和工程

“东亚女性与医学、科学和工程”论坛中,与会者关注女性医疗从业者的故事,力图恢复女性在科技史与医疗史上的历史地位,重构围绕女性健康尤其是怀孕和分娩有关的社会文化话语与政治话语。

20世纪日韩两国产科医疗实践发展过程存在差异性,对此学者们展开了讨论。韩国延世大学Hyunsook Lee教授探讨了20世纪韩国助产士及女性分娩实践的历史,对现存的数位传统产婆进行口述访谈,揭示了韩国传统产婆在产科医疗实践中的贡献及其地位逐渐下降的过程。韩国釜庆国立大学的Noriko Sato教授探讨了20世纪日本助产士及女性分娩实践的历史,分析了日本传统产婆接受新式教育并与产科医师合作以在公共医疗机构和医院获得重要地位的过程。

韩国全南大学俞莲实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无痛分娩的医疗实践,出具了这一时期上海等地医院关于无痛分娩的医疗数据,探讨了无痛分娩的相关话语和实践与当时的国家建设、女性身体与身份建构、女性解放等主题之间的复杂关系。

韩国全北国立大学的资深教授Young Nam Lee关注了20世纪中期韩国新闻报纸上关于药品尤其是女性药品的宣传广告,通过具体的内容分析,认为这一时期韩国社会关注的重点是怀孕和生殖健康。

与会者关注女性医疗从业者在科技史与医疗史上的历史地位。对此,韩国建阳大学Hyejung Kong、全北国立大学Sun You Jeong两位学者分别讲述了9世纪至20世纪韩国医疗领域女性先驱的故事,强调了包括朱一億(Ik-Uk Joo)在内的女性在韩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贡献;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学者Eunkyoung Lee则探讨了韩国女科学家与工程师协会在推动女性科学家与工程师职业发展方面的举措和贡献。

现代护理职业的发展进程

“知识与人员的流动: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现代护理职业的发展进程”论坛,重点讨论了近现代中国护理与助产实践的复杂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揭示了护理知识与人员的流动情况。

北京协和医学院蒋育红副教授回顾了1951年之前中国的护理教育状况,认为传教士将西方现代护理理念与技术传入中国,尤其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在护理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护理人才和护理教育领导者。

近现代中国护理与助产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卓越的女性医学工作者的开拓与实践。北京大学甄橙教授、台湾长庚大学张淑卿副教授、台湾长荣大学周传姜副教授、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胡云天分别考察了美国护士沃安娜和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周美玉、聂毓禅、杨崇瑞这几位女性在中国近现代护理教育与实践发展,以及妇产科教育与发展过程中的作为与贡献。其中,沃安娜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的首任校长,她负责制定了该校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强调护士培养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分离;杨崇瑞是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首任校长,同样确立了本校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等,力推新法接生;周美玉则为我国台湾地区护理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护理协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聂毓禅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后担任该校校长,是著名的护理教育家和护理行政管理专家。

韩国历史上的女性与技术

“韩国历史上的女性与技术”论坛主要关注前现代韩国社会日常生活中女性所掌握的诸多技术知识及其不被承认的状况,以及现代韩国社会女性在公共技术领域的失语状态,提供关于技术与社会性别之间关系的更加丰富和适切的理解。

通过具体的研究考察韩国技术史中关于社会性别尤其是劳动性别分工的旧有看法是与会学者的重要着力点。韩国国家当代历史博物馆的学者Jung-Ok Ha回顾了20世纪初《家庭宝鉴》一书在前现代和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流通情况,认为该书一方面传播“新知识”,另一方面却依然构建的是“旧道德”,揭示该书反映当时社会的劳动性别分工观念的情况。

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的学者Soongu Lee介绍了朝鲜王朝时代韩国的另一部女性家庭管理书籍中关于食物、衣服、家居料理与儿童照护等方面的知识,认为其追求理性、逻辑性,侧重实验和数据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一部生命科学著作。

韩国尚志大学Ggodme Yi教授探讨了1876年至1945年韩国社会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种痘医、看护妇、产婆、韩医士、西医师等医疗行业女性实践者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她们为韩国医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韩国科学技术院的Young-hee Kim和韩国国家当代历史博物馆的Soojin Kim,分别考察了韩国女性在创造韩文这一新的语言技术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以及20世纪初殖民背景下韩国女性服饰改革背后所蕴含的现代性追求、女性气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除上述三个专场以外,其他分会场中亦有与性别议题相关的学术报告。例如,关于《保幼新篇》的版本比较研究,以及宋代医疗文献中关于鬼胎、流产和女性情欲的描述;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韩国家庭手册中记载的女性知识与医疗实践;以及1895年至1970年中国台湾地区公共卫生护理实践中的现代家庭照护规范;核殖民背景中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女性遭遇及其政治抗争的故事,以及20世纪60年代韩国献血运动中的性别政治等。这些报告均探讨了科学技术史中的女性故事,以及科学、技术、医学与社会性别观念及其实践的复杂互动。

相比于国际技术史学会学术年会中学者们讨论的性别议题,本次东亚科学史国际会议中的相关成果集中在性别与医疗方面,且主要聚焦于近现代时段。无论是中国、韩国、日本还是美国的学者都较多关注近现代医疗史领域,同时兼顾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知识流通和性别差异性,讨论的具体议题主要与女性的身体遭遇、生命过程直接相关。比较而言,数学史、物理学史、天文学史等传统学科史领域的性别议题则较少被关注,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 分享:
  • 编辑:肖婷     2019-09-10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