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女儿童家庭大数据中心 > 出彩女性 > 新中国女性第一 > 最新

第一代女核科学家——何泽慧

标签:最新 | 来源:

e1fe9925bc315c60bf6f54998bb1cb13485477c9.jpg

何泽慧(1914—2011),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山西灵石。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1936年赴德留学。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曾和钱三强等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领导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并领导建立了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室,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73年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在北京北四环外一个普通居民小区内,有3栋青砖灰楼,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招贤纳士所建的“特楼”,曾经居住着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一批开拓者们。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核科学家何泽慧就在这里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直至去世。陈旧的小楼见证了一位女科学家对新中国科技事业忘我奉献的一生。

何泽慧出生的时候,是在苏州一座园林式的大宅院里。在开明进步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她培养了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1932年,高中毕业的何泽慧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但物理系教授们认为女生学物理难有所成,纷纷劝她们转系,何泽慧是坚决不转系的3名女生之一。毕业时,她拿到毕业论文的全班最高分。大学毕业时,她抱着科学救国、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雄心壮志,一心要学兵工弹道学,于1936年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留学,成为弹道专业破例接收的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女生。

1939年,25岁的何泽慧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开始在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从事研究,3年后又转到海德堡威廉皇家核物理研究所进行弹道研究工作。1946年,何泽慧赴法国巴黎,和在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的老同学钱三强结婚,婚后,他们一同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从事研究。

1947年,夫妇俩宣布,他们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这个发现是“二战”后物理学上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以该实验为开端而引发的一系列研究,深化了人们对裂变现象的认识。为此,法国科学院向他们颁发亨利•德巴维奖,西方各国报刊则称他们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5月,正当在法国的事业处于巅峰之际,何泽慧与钱三强夫妇却毅然携不满6个月的女儿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在他们心中,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回国后,何泽慧把爱国的深情全部倾注在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奉献之中。她全身心地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称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并主持开展了制备原子核乳胶的研究课题。她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借助于极其有限的文献资料,经过反复试验、总结规律,终于在1956 年成功研制出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为我国核试验技术建立了基础。这项研究成果也获得1956年颁发的中国科学院奖,即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

50年代后期,何泽慧领导建立了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室,完成了大量的核参数测量任务并开展了相应基础学科的研究,为我国早期氢弹技术路线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基础科学研究素质的人才,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并配合核武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她积极推动中国宇宙线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发展了科学高空气球的研制,并在西藏建立了高山宇宙线观测站,在高能天体物理、宇宙线物理和超高能核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

1981年,何泽慧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直至耄耋之年,她仍坚持上班,关心中国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业的发展。

在一生的科学研究中,何泽慧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又思想开放,善于发现,勇于创新。她专注于事业,更忠诚于祖国。她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她用一颗赤诚的心,将自己的才华和人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

  • 分享:
  • 编辑:     2019-09-07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