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女儿童家庭大数据中心 > 出彩女性 > 新中国女性第一 > 最新

唯一捐献飞机的女艺术家——常香玉

标签:最新 | 来源:

87.4常香玉.jpg

常香玉(1923-2004),河南巩县(今巩义)人。豫剧表演艺术家。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荣誉委员。2004年逝世后被国务院追授为“人民艺术家”。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战争馆”里,陈列着一份已经褪色的《香玉剧社半年来捐献演出的工作总结》,这份工作总结真实地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常香玉为向志愿军捐献飞机而率领香玉剧社到6省市巡回演出的情况。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战场,常香玉决定为志愿军购买一架苏制米格15战斗机。为此,常香玉卖掉剧社唯一的一辆卡车和自己的房子,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并把3个孩子托付给西安市保育院。从1951年8月至1952年2月,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率领剧社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义演180多场,足迹遍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6省,观众达30多万人次,共捐款15.27亿元(旧币),最终完成了捐献飞机的心愿。这架飞机当时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现保存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常香玉因此被誉为“爱国艺人”,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专门接见。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出生在河南巩义一个贫苦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9岁起她随父学艺,1932年10岁时,为救场第一次登台演出了《铡美案》,在剧中饰演英哥(娃娃生)。从此,她开始拜师学艺,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将豫东、祥符、豫西、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吸取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声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

1952年9月,常香玉率剧社进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同获最高荣誉奖。从艺70多年,她使豫剧这个乡间小戏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不仅唱遍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一名演员为什么会影响一个剧种的命运呢?常香玉的话里有答案:“唱戏是叫老百姓喜欢的,感染不了观众,你不是只能干瞪眼?”为了让戏“顺民心,反映时代”,她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留下了《拷红》、《白蛇传》、《大祭桩》、《花木兰》、《破洪州》、《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等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

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厚爱,香玉剧社的演出一直坚持“三三三制”: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她慷慨激昂、令人振奋的豫剧唱腔,留在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留在了最为广大的基层群众的心中。

常香玉的一生是追求艺术的一生,也是把心与祖国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生。她为别人捐献很慷慨,对自己却很“抠门”,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她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连买菜都让保姆“下午买,因为便宜”。她最爱吃的是烙饼就黄瓜。新中国刚成立时,她可以拿到8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才拿300元,她在文艺界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要求减薪。“文革”平反后,她将补发的1万多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

多年来,常香玉始终怀揣着一颗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心,积极投身公益事业。1998年年初,为唤起社会各界对下岗职工的关爱,75岁高龄的她携家人和弟子在河南人民剧院登台义演,所得的6万多元收入全部捐给了“河南省送温暖工程基金会”。同年夏季,我国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她不顾年事已高,痛舍病重的老伴,赶到部队驻地为抗洪将士们清唱豫剧《花木兰》。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她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1万元钱捐献出来,用于河南省农村非典防治工作。

2004年3月,常香玉因癌症住进河南省人民医院,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医院采取多种措施为她减轻病痛,可她反复说:“不要在我身上花费太多了。”她还反复叮嘱子女:后事从简、从速,不准以她的名义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谋私利。

常香玉虽然永远离开了梨园艺坛,但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身公益事业,再到筹资设立“香玉杯”奖掖豫剧后人,她爱国爱民,德艺双馨,无愧于“人民艺术家”这一光荣称号。


  • 分享:
  • 编辑:     2019-09-07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