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妇女儿童家庭大数据中心 > 思想引领 > 女性研究 > 新女学周刊

将男女平等理念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标签:新女学周刊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赵崔莉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作者认为,思政课要宣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与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引发了思政教师的热议。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和进一步改革创新进行重要部署,并号召全国学校,重点围绕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深化教育改革、补齐教育短板,全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的创新发展。

将宣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纳入思政课

思政课要重理论,即重在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因此,教师要用学术的话语讲政治,用生动的话语讲理论,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讲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魅力,要在深层次的重大理论问题上苦下功夫,以深邃系统的理论性做到以理服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两次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入党代会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妇女与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我们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铸魂育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精髓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男女平等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

重理论,还应该把性别理论贯穿到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中,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中小学到博士阶段,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系统进行具有性别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讲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性别意识;把社会性别教育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实现个性化和人本化的诉求。

思政课强化男女平等理念应着力创新

在学生更加充满个性和张力的信息化时代,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纳入男女平等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应从以下方面着力创新。

首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应坚持问题导向,加入性别视角,聚焦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借用一些经典案例和实践教学素材,更好地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多引用中国近现代女性参加革命和创业的素材,如秋瑾、宋庆龄、邓颖超、赵一曼等女性的革命事迹以及“八女投江”“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感人故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关注女性群体,如女性创业、留守女性生活压力、留守女童教育、女性养老等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做好学生的解疑释惑工作。

其次,针对女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利用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以及信息化手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做到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的同时,增强其生动性、历史性和趣味性。

再次,思政教学要关注到女生的特性,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地以女生为本,不断地创新性别教学理念和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可以组织学校女生去革命遗迹、工厂企业、乡村城市参观走访,广泛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让女生积极地参加到思政课教育活动中,实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而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现实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可介绍入选“改革先锋”100人名单的11名女性的优秀事迹,比如初心不改的农村先进模范代表申纪兰、塑造传承“女排精神”的优秀代表郞平、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樊锦诗等。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还强调了强化领导,明确思政课主体责任;强学科,为思政课提供支撑;培养师资,提升思政课教研水平等诸多方面。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广大女生的成长和成才特点,团结动员广大女生坚定不移跟党走,与新时代同行、为新目标奋斗、在新征程建功、做新时代新女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巾帼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思政工作者应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全力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为祖国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建设后备军。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分享:
  • 编辑:肖婷     2019-09-06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