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妇女网 > 工作专区 > 社区中国 > 最新动态

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新村三社区: 用“敲门”把“幸福”送到居民身边

标签:最新动态 |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作者:贾莹莹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贾莹莹

鳞次栉比的住宅楼,错落有致的凉亭,干净宽敞的社区文化广场,走进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新村街道工人新村三社区,树荫下、花草旁,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老人们扇着扇子乘凉,花朵的芬芳香伴着清脆鸟鸣声,一副和谐、静谧的画卷在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工人新村正如其名,它的前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沈阳工人村。1952年建成的“工人村”是新中国最早的工人住宅楼群,它见证了“共和国长子”和“老工业基地”最辉煌的时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让人羡慕的“俄式”红砖小楼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映衬下显得黯然失色。

2007年,“工人村”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在此居住了50多年的居民迎来了动迁的消息。五年后,曾经的低矮的红砖小楼原址现代化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工人新村三社区应运而生。

居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高兴和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但是,面对一个拥有4600户,12000人的新社区来说,如何能够继续弘扬并传承工人村人勤劳朴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回迁后的居民和谐相处、邻里友爱,进一步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成为社区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社区有三分之一都是回迁户,大家以前都是老邻居。”工人新村三社区党委书记赵咏梅告诉记者,以前大家住在一起的时候就爱串门,邻里关系特别好。为了增进回迁后邻里之间的感情,提升社区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7年,社区党委创新开展“幸福敲门行动”,不仅鼓励居民串门聊天,更带领社区党员干部主动走到居民家中敲门送服务,通过跟居民聊天了解需求,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截至目前,共对接服务独居空巢老人526人、残疾285人、低保家庭59户。

80多岁的杨老师和老伴独居多年,在一次“敲门走访”中,社区干部了解到杨老师老伴瘫痪在床多年,由于卧室在北面,老伴已经多年没有见过阳光。聊天中,杨老师偶然间提起自己有个小心愿,希望能够让老伴外出晒晒太阳。但是,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社区干部来说,抬老人下楼的确存在安全隐患。赵咏梅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社区对口医院,请专业的医生上门帮老人检查身体,在得到医生的同意后,社区干部和党员齐心协力把老人抬到了楼下的轮椅上。当阳光洒在老伴脸上的一刹那,杨老师抚摸着老伴的脸,老两口眼中闪现出了幸福的泪花。

常常到居民家“敲门”走访的赵咏梅发现,社区的老年人逐年增多,曾经意气风发的“工人阶级”如今已进入了古稀之年,养老问题逐年凸显。老有所居、老有所养才能真正提升居民们幸福感。为了能够了解老人们的需求,社区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征求意见会,入户走访、向老人发放调查问卷问需问计,了解60~90年龄层次的多样化需求。

2017年,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不仅定期组织开展适应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健康检查、棋类比赛等,还结合各大节日,组织老年人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老人们除了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下棋、聊天、看电视外,还可以吃上可口的午饭。

记者看到,社区食堂每天为老年人提供营养午餐,每餐仅需6元就可以吃到荤素搭配的饭菜,同时,养老服务人员专门照顾老年人在社区用餐,为老年人端饭、擦桌椅、看护老年人用餐安全、与老年人聊天等。

针对不方便下楼的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站还提供免费的送餐服务,让老人在家里就可以享用一日三餐,减轻了儿女照料老人的压力。赵咏梅告诉记者,这种居家养老的形式得到越来越多老人的认可,很多外社区的老人都慕名而来,老人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又找到了年轻时候吃大食堂的感觉。

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社区党委还设立了“幸福信箱”,开通了意见建议征集群,组建了“幸福金点子团队”多渠道听民声,会民意,找准社区薄弱点,搭建居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平台。通过幸福敲门行动,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从“环境提升、服务提升、自治提升”入手,打造幸福社区。

历经时代的变迁,昔日热火朝天的“工人村”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的“工人新村”又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钢筋水泥没有隔开居民们亲如一家的邻里之情,“幸福敲门行动”不仅敲开了千家门,更连起了万颗心。赵咏梅告诉记者,社区工作是最基础的群众工作,只有社区干部真正走到老百姓的身边去,才能了解她们的真情实感,工作才能做到她们的心坎里。

  • 分享:
  • 编辑:     2019-09-02

评论

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