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最高裁决机构第一位中国籍大法官——张月姣

来源: / 2019-08-29 14:40

60a671663353ab808eb89e579f80970b.jpg

张月姣(1944—),吉林省吉林市人。1968年毕业于法国汉纳大学,曾赴美国乔治顿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并完成博士课程。曾任世界银行法律部法律顾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后改为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司长、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局局长、西非开发银行董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君合律师事务所为执业律师、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等职。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代表以及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法律顾问,参与谈判工作。2007年11月27日,当选WTO最高裁决机构大法官,2012年获连任。

2007年11月27日,63岁的张月姣当选世界贸易组织(WTO)最高裁决机构的大法官,成为这个负责裁决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最高机构的7名法官之一,这是中国内地律师首次在世贸组织中担任这一重要职务。张月姣的当选,不仅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参与WTO博弈规则的能力和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提升,也是世界法学界、贸易界对这位中国女性实力和人品的认可与尊重。

从留学生、官员、律师、教授到世界贸易争端的最高仲裁者,张月姣是以她的勤奋和刻苦一路走来的。而她的勤奋和刻苦,又源于她对祖国浓烈的情感。

1964年,张月姣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毕业后,被国家选派到法国留学。在法国,她认真地算了一笔账:国家为她负担的一年学费和生活费,相当于当时国内30个农民一年的产值。这个对比,让她备感压力:“唯有勤学,才能回报国家。”勤学,从那时起,成为张月姣一生不变的主题。

1968年,张月姣从法国汉纳大学毕业,回国后,她被安排到刚成立不久的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和外国投资委员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在此期间,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她参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国第一部《经济特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还参加了投资保护协定以及中国与欧洲的知识产权谈判等,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国际规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张月姣很快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在年近四十时她选择去美国继续深造。虽然她精通法语,但对英语却是门外汉,她拿出了工作中拼命三郎的劲头每夜苦读,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两小时,最终拿到了托福600多分的成绩,开始在美国乔治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硕士。在美国学习的同时,张月姣还在世界银行法律部担任法律顾问。白天,她与世界银行的同事们工作,晚上,到图书馆读书补习。其他研究生一学期只修4门课,她却一口气拿下了11门。

90年代,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条约法律司工作期间,张月姣作为谈判代表,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尤其是中美知识产权长达十年的谈判中,一直是鏖战沙场的主将。在谈判桌上,张月姣与美国人据理力争,从不示弱,她说:“只要你有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讲话有根有据,你就有力量。”的确,刻苦学习和不断充实,让她的脑子里装满了法律条文,可以在谈判桌上纵横捭阖。

1997年,已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条约法律司司长的张月姣,以53岁的高龄,再次踏上赴美求学路,到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学习了国际贸易法博士课程,专业水准和眼界都大为提高。通晓法语、英语的她,成为我国少有的可以使用两门外语的法律专家,凭借这一优势,她在亚洲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担任法律顾问,在国际贸易法学界声名远播。

2006年,WTO在全球寻找最高裁决机构大法官的合适人选时,中国政府推荐了两个候选人,其中之一就是张月姣。准备面试的那段日子,她每天研读与WTO有关的报告、专著、案件,跟踪最高裁决机构正在处理的案件,办公桌上永远堆满了文件和书籍。面试时,她不仅能非常准确地回答问题,关于一些案件情况的了解比提问者还要多。

2008年6月1日,张月姣走马上任WTO最高裁决机构大法官,翻开了职业生涯新的一页。她把这份殊荣归功于祖国和人民,她说:“荣誉的背后,是中国不断提升的贸易地位在支撑。”2012年,她又获连任。对张月姣来说,在世贸组织的工作不仅是公正处理贸易争端,也让她能够有机会和国际贸易法学界的专家多多沟通,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相关立法和做法,这是她可以继续为国家所做的贡献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