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九如在万宁大洲岛和青年志愿者一起清理垃圾。(资料图片)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张园园
海南生态环境优越,每年都有数十万“候鸟”前来过冬,“候鸟”人才已成为海南独特的智力财富。资料显示,近年来,海南利用“候鸟”人才力度加大,目前共有14174名“候鸟型”人才被挖掘使用,其中有2690人是高层次人才。这些老人不仅在海南安度晚年,也利用其知识技能发挥余热,守护琼岛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为海南发展献计献策,描绘了一抹“最美夕阳红”。
这是一个“候鸟”专家的故事——
“三亚的生态修复效果显著,现在海鸥回归了,海水更清了,前一阵,我在凤凰岛还看到了一大群海豚,这场景十多年都没见到过。”说起变化,罗九如口气里满是欣慰。
83岁的罗九如和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前,她是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的研究员,退休后从天津来到三亚生活。为了南疆的万顷碧波,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仍奔走在海洋生态保护一线。
20世纪70年代,罗九如曾在海南进行过海洋考察。“那时的海是立体景观”,她回忆说,天上海鸥成群飞翔,海上海豚争相跃出水面。“晚上用探照灯打下去,大海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立体热带鱼缸,各类鱼游来游去,用网兜随便一捞就能捞出一大盆。”
2002年年底,罗九如来到海南休养,记忆中的美景却不复存在,“海鸥都看不到了”。
让海鸥归来,就要修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2007年,她开始在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担任顾问,继续为海洋保护奔走。
为调查海洋生态,2013年,78岁高龄的她跟随一条捕鱼船出海,在海上颠簸了十几个小时,“五脏六腑都颠挪位了,差点把命送了”,可真正让她痛心的是,观察到的鱼儿种类也少了许多。
“‘保护大海,修复大海’需要有人去呼吁呐喊。”罗九如说。
她走进渔村,向渔民们介绍海洋生态,宣传海洋保护知识;和志愿者们一起去海滩捡拾垃圾;撰写珊瑚保护协议;参与联合国红树林保护专项工程;清理西岛龟滩,让海龟回归;进校园对中小学生进行海洋教育……几年来,罗九如脚步一刻未停。
为了召回海鸥,她四处寻找海鸥栖息地。得知青岛的救助站不仅将被遗弃的海鸥蛋孵化,还喂养小海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便提供经费,请对方孵化、养育幼鸟,再将幼鸟运到三亚,养成成鸟后放飞。
“今年人们在海棠湾、三亚湾都看到了海鸥,不知是不是我们放飞的。”老人笑言,“海鸥是旗舰鸟,它们归来说明当地的生态修复有了成效。”
双鬓鹤发,初心不改。
和罗九如一样,海南“候鸟”人才的贡献,正如星星之火。
三亚是“候鸟”人才的集聚区,却还有很多“候鸟”没有发挥作用,罗九如也意识到了这点:“我想帮助政府把这些人才留住,一直没找到办法,当时也成立了各种协会,但没有政府参与,作用有限。”
挖掘用好“候鸟”人才资源,海南也在行动。2011年,三亚在海南率先出台《关于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2017年1月,海南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去年,三亚市天涯区成立了三亚首个人才工作站、“候鸟”人才党支部,罗九如将自己的党关系转了过来,任“候鸟”人才党支部书记。
这正是在这里,志同道合的“候鸟”专家学者们各展所能,为三亚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建言献策。
党建带动了“候鸟”人才工作的开展,党支部的各小组各出“奇招”:地质组的专家赴三亚各地考察地质地貌,挖掘出不少适合开展地质旅游的景点;教育组编写乡土教材,对三亚市的小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医疗组里的名医走进社区开展义诊;环保组成员在各景点蹲守调研,治理不文明现象,助力三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党支部还给全市“候鸟”发出了倡议书,召开了“候鸟论坛”,组织号召更多“候鸟”为三亚发展献计献策。
大家的奉献热情让罗九如深有感触,她说:“我们这些‘候鸟’不但要养老,还希望能用老,传播候鸟的正能量。”
在海南生活近16年,罗九如对这里心怀感恩。
多年前,罗九如出现心梗,心脏一度停跳,医生多次建议她做心脏搭桥手术,被她婉拒,2002年起,罗九如在三亚休养,2007年回到天津再次检查,奇迹发生了!医生表示,她的心脏恢复很好,无需再做手术。“我到了海南岛又活过来了,就要回报这里。”
如今罗九如的身份很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顾问、三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三亚市天涯区“候鸟”人才党支部书记。对于晚年的忙碌,她乐在其中。
“三亚服务我们,我们也服务三亚。”罗九如说,三亚是她的第二故乡,作为这里良好生态的受益者,“我愿意为三亚的美丽文明贡献余热”。